一場關於GPT-5的閉門會議紀要:OpenAI、NVIDIA、Google及頂尖VC專家們說了什麼?

avatar
36氪
08-18

GPT-5發佈後,資本市場的反應卻如一潭深水,波瀾不驚。預想中的狂歡並未到來,科技媒體的報道剋制而審慎,曾經因GPT-4而狂熱的AI概念股,這次卻選擇了集體沉默。 

這奇異的“沉寂”背後,隱藏著怎樣的市場情緒與產業變遷?是技術進步的邊際效應開始遞減,還是市場預期早已透支?當喧囂散去,真正的投資邏輯藏在哪裡? 

為了撥開迷霧,精準洞察技術浪潮的真實流向,硅兔君於上週組織了一場閉門圓桌討論。 

我們邀請了四位硅谷頂級專家,他們分別來自全球最頂尖的AI模型研發機構、決定AI未來的算力巨頭、推動AI商業化落地的技術領導者,以及洞悉資本風向的頂尖投資人。 

他們從各自獨特的、無可替代的視角,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截然不同於公開報道的產業圖景。 

這篇紀要,將為您呈現他們碰撞出的核心“非共識”判斷。我們相信,這些判斷,足以解釋華爾街此刻的冷靜,併為二級市場下一階段的投資決策提供關鍵的路標。 

【專家陣容】

專家A:前OpenAI大模型核心研究員,深度參與了從GPT-3到GPT-4時代的模型架構演進。

專家B:NVIDIA資深深度學習科學家,長期負責優化大模型訓練與推理的底層算力效率。

專家C:Google AI旗艦項目技術負責人,直接服務上百家大型企業部署AI應用,深諳技術與商業的鴻溝。

專家D:頂尖美元基金AI賽道合夥人,主導了多起十億美金級別的AI項目投資。

專家A (前OpenAI研究員):

“我們必須承認,GPT-5是一個工程學上的奇蹟,是現有Transformer模型‘暴力美學’的極致體現。但它更像是工程的勝利,而非科學的突破。在內部,我們曾期待的是能解決模型根本性缺陷(如邏輯斷裂、事實幻覺)的全新路徑,但GPT-5的答案,依然是‘用更多的參數和數據把老路走得更遠’。這種‘意料之中的失望’,是圈內人普遍的感受。”

專家B (NVIDIA科學家):

“這種‘暴力美學’正在同時撞上兩堵牆:‘數據牆’和‘推理天花板’。

一方面,互聯網上高質量的公開訓練數據幾乎被耗盡,我們正在用‘合成數據’餵養模型,但這會帶來新的風險。

另一方面,模型本質上仍是一個基於統計的‘模仿大師’,它缺乏真正的邏輯推理和世界模型。單純依賴規模擴張,可能無法讓我們離真正的‘智能’更近一步。

更殘酷的是經濟學上的‘成本詛咒’。如果說訓練成本是一次性的鉅額投入,那推理成本就是持續性的大出血,它決定了技術能否被大規模商用。GPT-5的推理成本,依然高昂到讓絕大多數商業模式無法盈利。”

兩位一線核心專家的觀點,共同揭示了一個深刻的產業轉向:驅動AI發展的“規模擴張”範式,正同時觸及其科學邊界和經濟邊界。

科學邊界在於,現有的Transformer架構可能存在根本性的理論瓶頸。它擅長關聯和模仿,但在嚴格的邏輯推理、因果判斷和世界模型的構建上存在先天不足。 

當高質量的真實數據被“吃幹榨盡”後,單純堆砌更多參數和算力,帶來的能力提升將呈現急劇的邊際遞減。AI的發展,迫切需要基礎科學理論的突破,而非更大規模的工程堆砌。 

經濟邊界則更為現實。高昂的推理成本,意味著許多看似美好的應用場景(如實時AI助教、超高清AI視頻生成),在商業上是不可持續的。 

每一次用戶交互都在“燒錢”,這使得AI服務提供商陷入“規模越大,虧損越多”的窘境。產業的核心矛盾,已經從“技術能否實現”轉變為“商業能否負擔”。 

這個雙重天花板,將引發整個技術棧的價值重估: 

架構創新 > 規模擴張: MoE(專家混合模型)等新架構的流行,以及對RNN、狀態空間模型等“復古”路線的重新探索,都反映了業界試圖用更“聰明”的方式,而非更“暴力”的方式,來提升模型效能。 

“小模型”的逆襲: 類似Llama 3 8B這類開源小模型的火爆,印證了市場的務實轉向。它們在特定任務上的表現足夠好,且部署成本遠低於巨型模型,尤其在需要保護數據隱私的私有化部署場景中,優勢巨大。 

效能優化成為核心: 對模型的壓縮、量化、剪枝,以及專門用於加速推理的硬件,將從“錦上添花”的技術,變為決定應用生死的“核心科技”。 

專家D (美元基金合夥人):

“我可以非常明確地說,AI投資的‘撿錢’時代結束了。 去年,任何一個和‘大模型’沾邊的項目都能拿到高估值,那是一個狂熱的、由敘事驅動的階段。但GPT-5的邊際性能提升,恰恰是‘模型越大越好’這一簡單投資邏輯回報率遞減的明確信號。

我們認為,AI發展的‘S型曲線’正在從陡峭的爬升期進入增速放緩的平臺期,對基礎模型公司的估值邏輯需要徹底重構。”

專家C (Google技術負責人):

“資本市場的變化,我們在一線感受非常深刻。科技圈總在問‘AGI實現了嗎’,但我們的企業客戶關心的是:模型足夠穩定嗎?成本可控嗎?能無縫對接到我現有的IT架構和工作流中嗎?

AI的下半場,競爭關鍵已從‘模型有多聰明’轉向‘模型有多好用’。誰能率先解決企業應用中的‘最後一公里’這個泥濘又瑣碎的問題,誰才能贏得真正的商業戰爭。巨大的機會將出現在能將AI與行業場景深度結合的應用層,以及為AI落地提供服務的基礎設施公司。”

資本與市場,這兩股最強大的力量,正在合力推動AI產業的“價值迴歸”。狂熱消退,實用主義登場。這種轉變的核心,在於市場終於認識到橫亙在技術潛力與商業價值之間的巨大“應用鴻溝”。

模型本身只是一個強大的“通用大腦”,但它並不天生理解任何一家公司的“家底”和“規矩”。企業若想用好AI,必須先完成自身的現代化改造,這包括:

  1. 數據資產化:將分散、混亂的內部數據,通過治理、清洗、並藉助向量數據庫等工具,轉化為可被AI理解和利用的“知識資產”。
  2. 流程可編排:將複雜的業務流程進行數字化、模塊化,使其能夠被AI Agent調用和驅動。
  3. 組織協同:打破部門牆,建立一個能讓業務、IT和數據團隊緊密協作的機制,共同推動AI項目的落地。

這些工作繁重、耗時且缺乏“性感”的敘事,但它們卻是AI能否創造真實商業價值的分水嶺。市場正在意識到,AI的成功,5%在於模型本身,而95%在於成功的落地實施。

03 結語

GPT-5的“冷靜”,並非AI冬天的預兆,而是一個產業走向成熟的標誌。它宣告了一個時代的結束——一個由技術狂熱和AGI敘事驅動的時代; 

同時,它開啟了一個新階段——一個告別喧囂,迴歸商業本質,聚焦於“經濟效益”、“應用落地”和“真實護城河”的專業化時代。 

當您的團隊為技術路線爭論不休時,當您的投資決策懸而未決時,當您的產品戰略陷入迷霧時……請記住,您所面臨的困惑,或許正是某位專家早已跨越的征途。我們硅兔君相信:真實的一手經驗,永遠來自正在推動行業變革的人本身。

硅兔君擁有超過30,000名來自硅谷一線的大廠高管、核心技術專家、知名高校教授與創業者。他們不僅擁有深厚的行業經驗,更深度參與著產業變革,具備鮮活、可信的一手洞察。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硅兔君”,作者:硅兔君,36氪經授權發佈。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收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