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Zen,PANews
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購物與支付方式正在被重塑。
今年 4 月,Visa 推出 Visa Intelligent Commerce,藉助 AI 打通 “從搜索到購買” 的場景,並與 Anthropic、微軟、Mistral AI、Stripe 等行業領先企業合作,旨在在全球範圍內實現個性化且安全的 AI 商務。
上個月,谷歌又宣佈面向基礎服務任務的新型 AI 代理——其設計涵蓋餐廳預訂,並將逐步擴展到本地服務預約與活動票務。
如今,傳統巨頭競相佈局,爭奪將 AI 代理打造為下一代主流用戶界面的先機,觸角也延伸至區塊鏈與加密貨幣領域。本月初,Kite 宣佈完成 1,800 萬美元融資,累計融資達 3300 萬美元。該項目為代理經濟構建信任交易層,使代理能夠獨立進行交易、協調和運營。平臺旨在為自主代理提供加密身份、可編程權限以及穩定幣支付的原生訪問權限。
而與多數 Web3 項目不同的是,其投資方中有多家傳統產業的重量級機構——領投為 PayPal Ventures 與 General Catalyst,參投包括三星、8VC 與 SBI 等。那麼,這麼多家頭部機構為何選中 Kite?
為 AI 代理打造原生的經濟基礎設施
目前大多數自主代理仍部署在中心化平臺上,這類平臺的設計與優化以人為操作為核心。雖在使用便捷性上佔優,但卻迫使代理依賴那些有時脆弱的身份驗證、授權與結算流程,因而帶來效率瓶頸與系統性風險。
理論上,現有的區塊鏈基礎設施比傳統支付方式具有明顯的優勢,包括不可篡改的日誌、加密證明和可複製的智能合約邏輯。此外,基於區塊鏈的支付還可以消除中介機構,並實現跨境小額支付。
然而,傳統區塊鏈與 Web2 同樣以人類用戶為中心,缺乏針對自主智能體的原生身份和信任機制。在傳統基礎設施中,AI 智能體往往 “借用” 人類用戶的身份來運行,導致身份碎片化和安全隱患(M×N 驗證迷宮)。此外,主流公鏈按區塊處理交易的離散節奏,不適合連續的智能體交互,且在低價值交易中,手續費可能高得讓人難以承受,這些都不利於 AI 智能體的高頻、低價值微交易。
這便是 Kite 創建專用 L1 區塊網絡的原因,它把 AI 代理設想為 Web3 生態系統中一個新的用戶類別,旨在支持具有可編程信任和 AI 兼容性能的自主代理,將身份、支付、行為驗證等功能做成一個統一且可組合的協議層。通過為智能代理打造一整套原生的經濟基礎設施,讓代理商務得以規模化、安全地運行。
Kite 團隊認為,未來人們與數字世界交互的方式,將從人直接操作轉向自主 AI 代理代表人操作。這些代理會替人搜信息、比價、下單、籤合同、管理訂閱等,成為 “新的用戶界面”。要實現這一點,首先需要把數據做成結構化且可驗證的形式,下一步則是為這些代理量身打造原生的身份、信任與可編程支付機制。
從分析平臺轉型,3300 萬美元融資打造 AI“夢之隊”
實際上,Kite 並非從一開始就將自己定位為自主代理的基礎設施。Kite 的前身為 Zettablock,那時其將自己定位為 “機構級” Web3 索引和分析平臺,為 Sui、Polygon、Chainlink、EigenLayer 等多個網絡提供過大規模實時數據支持。
而 AI 的迅猛發展,以及創始團隊成員兼具區塊鏈和 AI 領域的從業經歷與行業背景,讓他們看到了轉型 Web3 AI 賽道的機會。
Kite 的聯合創始人兼 CEO Chi Zhang 擁有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機器學習 /AI(統計學)博士學位和經濟學碩士學位,她曾在 Databricks 領導數據工程產品開發,在 dotData 擔任首席 AI 專家。而另一位聯合創始人 Scott Shi 兼任 Kite CTO 一職,其曾在 Uber 構建實時 AI 基礎設施,並擔任過 Salesforce Einstein AI 團隊的早期工程師。

兩位核心成員合計擁有數十項 AI 和區塊鏈相關專利及頂會論文。團隊的其他成員也大多來自 Uber、Databricks、Salesforce、NEAR 等公司,擁有斯坦福、MIT、東京大學等名校背景,在區塊鏈協議工程和大數據系統方面經驗豐富。
本月初,Kite 宣佈完成 1800 萬美元 A 輪融資,該輪由 PayPal Ventures 和 General Catalyst 領投,其他投資方包括 8VC、Samsung Next、SBI US Gateway Fund、淡馬錫風險投資部門 Vertex Ventures、Hashed、HashKey、Avalanche 基金會、LayerZero、Animoca Brands 等機構。這輪融資後,Kite 累計融資規模達到 3300 萬美元。資金將用於擴展智能體交易平臺,增強 AI 智能體在鏈上以穩定幣進行大規模微支付的能力。

PayPal Ventures 評價 Kite 是 “首個為智能體經濟量身打造的基礎設施”,指出穩定幣和毫秒級結算是 AI 智能體系統的關鍵技術缺口,Kite 在這一點上構建了重要橋樑。此外,Kite 與 PayPal、Shopify 等平臺合作,正處於試點階段,使商家可以通過 Kite 的 Agent 應用商店接入智能體系統。
模塊化架構與 Kite AIR
Kite 的技術架構高度模塊化,主要聚焦於滿足 AI 智能體的需求。其基礎層是一條 EVM 兼容的 Layer-1 鏈,Kite 官網當前對外展示的性能口徑為 “1 秒平均出塊、近乎零費” 。

該網絡底層運行環境為定製的 KiteVM,並採用新型共識機制 “歸因式智能”(Proof of Attributed Intelligence,PoAI)。PoAI 共識結合了股權證明(PoS)和歸因機制,能夠在節點驗證區塊的同時,對執行任務的模型和數據貢獻進行透明歸因與獎勵。這意味著每個智能體任務,包括調用模型、提供數據、完成交易都可以在鏈上留下可審計記錄,確保各方能夠公平獲得獎勵。
作為專為大規模、高頻 AI 代理設計的基礎設施,Kite 的架構將速度與擴展性作為核心目標。其技術基石是狀態通道機制:該機制支持鏈下的流式微支付與代理間通信,並能實現近乎即時的最終確認。頻繁交易的代理可打開安全通道,從而使小額支付或數據交換能夠點對點、實時完成,無需等待區塊確認。數以十億計的微事件可在鏈下處理並週期性地在主鏈上彙總結算,大幅提升吞吐量並顯著壓低成本。基於此,Kite 能夠支撐按 API 調用、按計算時長或按數據字節等方式的流式微交易,滿足代理經濟的高頻計費需求。
此外,Kite 團隊也推出了一系列面向開發者和智能體的工具和模塊。其平臺推出的 Kite AIR(Agent Identity Resolution)系統,旨在為代理提供安全的身份識別、策略執行、可驗證的記錄系統以及在 Kite 的 AI 原生定製區塊鏈上執行的可編程支付。Kite AIR 的核心組件包括可驗證身份和政策執行的 KitePass(代理護照)、提供市場和服務發現的 Kite Agent 應用商店,以及代理集成工具 Kite SDK & MCP 服務器。
其中,KitePass 是 Kite 設計的智能體身份模塊:每個智能體、數據集或 AI 模型都可以擁有唯一的加密身份標識,並綁定相應的權限和信譽信息。通過這種身份體系,智能體在不同服務之間可以無需重複註冊即可使用,同時鏈上可追蹤其操作歷史和許可範圍。基於身份的可編程治理特性讓智能體具備細粒度的自動化權限控制,例如對任務類型、資金使用設置限制,確保智能體在運行時遵守預定規則。
Kite Agent App Store 是一個面向服務提供者與自治代理的統一市場與服務發現引擎:服務方可以在上面上架並通過自動化的支付處理將 API、AI 模型、數據服務或業務邏輯變現,同時獲得市場準入、基於身份的信任和使用分析;對於代理與開發者來說,App Store 提供直接的服務發現通道、通過 Kite 結算通道完成的自動結算(每筆交易在鏈上可驗證)、完整的使用記錄跟蹤,以及把身份、支付與發現串成一條可互操作的消費流程。
Kite SDK 與 MCP Server 則是把應用接入 Kite 身份與結算基礎設施的工具鏈:Kite SDK 面向 agent 開發者,提供構建具備可驗證身份、策略執行與鏈上結算能力的工具,適用於打造自治 agent、agent 驅動的商務應用、跨平臺 agent 流程以及原型驗證;MCP Server(Model Context Protocol 服務器)面向已有的 AI 應用,使任何兼容 MCP 的應用能夠使用 Kite 的身份與結算功能,進而讓現有聊天機器人或 AI 助手參與 agent 商務、為非技術用戶打開 agent 能力的入口,並實現傳統 AI 工具與機器對機器經濟之間的橋接。
Aero 公測至 Ozone 升級,數億次調用、千萬級用戶
2025 年 2 月,Kite 在 Avalanche 網絡上推出了首個公測網 v1,代號 Aero。該網絡旨在增強可擴展性和數據處理能力,同時為 AI 工作流程(包括數據提供商、模型構建者和自主代理)提供集中協調。3 月底,官方發佈測試網 v1 Aero 的數據統計,其聲稱自上線以來,該網絡已處理超過 5.46 億次 AI 智能體調用,平均每天約 1140 萬次,執行了約 3200 萬 筆交易,並接入了約 400 萬名用戶,其中約 240 萬為獨立 AI 智能體用戶。

經過第一階段的探索,今年 5 月下旬,Kite AI 將測試網 Aero 升級為 Ozone,並將其定位為 Agentic AI 交互門戶。產品敘事開始從 “可擴展 AI 基礎設施” 向 “支撐 agent 經濟運作的基礎層” 靠攏。Ozone 的上線進一步拓展了整個 Kite AI 生態。據 Dune 數據,截至 9 月 5 日,該網絡已處理超過 6.34 億次 AI 智能體調用,累計接入了約 1360 萬名用戶。從每日活躍賬戶及新增數量來看,其從 8 月中旬以來一直處於較高水平,日均活躍賬戶達 400 萬。

在公佈 A 輪融資的官方公告中,Kite 開始稱其使命為 “構建代理互聯網的基礎層” 並稱其基礎層通過三大支柱為整個代理生態系統提供動力:
- 為人工智能模型、代理、數據集和任何數字服務提供加密身份。每個人工智能 “參與者” 或 “資產” 都可以維護一個唯一且可驗證的身份,以支持可追溯性、來源和治理。
- 對委託權限、使用限制和支出行為進行可編程和細粒度的治理——管理人工智能代理如何在 “野外” 自主運行。
- 即時代理支付,費用接近於零,使自主系統能夠發現、協商和支付具有穩定幣原生訪問權限的服務。
領投方 PayPal 加密貨幣和數字資產全球市場開發主管 Steve Everett 評價其產品稱,通過智能合約實現同步原子結算,並支持跨高性能區塊鏈協議的實時跟蹤和審計,這是 AI 代理商務領域實現可編程支付的殺手級組合。這為真正的全球化自動化經濟打開了大門,在這個經濟中,人、企業和機器能夠輕鬆互信地互動。
總得來說,Kite 的商業模式隨著智能體經濟的發展而深化,其挑戰在於生態建設和自身的技術迭代,而優勢在於早期的市場佈局。未來能否在眾多 AI 區塊鏈項目中脫穎而出,還取決於能否真正解決智能體間的信任與結算難題,從而為自動化經濟活動提供可靠基礎。
免責聲明:作為區塊鏈信息平臺,本站所發佈文章僅代表作者及嘉賓個人觀點,與 Web3Caff 立場無關。文章內的信息僅供參考,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要約,並請您遵守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相關法律法規。
歡迎加入 Web3Caff 官方社群:X(Twitter)賬號丨Web3Caff Research X(Twitter)賬號丨微信讀者群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