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m 項目的聯合創始人兼加密公司 Lightspark 的首席戰略官 Christian Catalini 概述了企業界應該如何應對比特幣 (BTC)。
卡塔里尼在《哈佛商業評論》的一篇文章中表示,金融世界正在走向“貨幣即軟件”的論點,比特幣網絡定位為中立的結算管道,而BTC代幣則定位為“管道上的儀表”。
卡塔利尼(也是麻省理工學院加密經濟學實驗室的創始人)表示,如果牛市情況完全發揮作用,在主權財富基金和知名品牌的悄然積累下, BTC可能會實現“壟斷”利潤。
如果發生這種情況,那將是一個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因為金融收費公路會拋售愚蠢的、類似壟斷的利潤率。軟件也面臨同樣的悲觀情況:更好的堆疊系統,或者遊戲規則在中期發生變化,網絡效應就會出現逆轉。那麼,代幣實際上就相當於一個失去產品市場契合度的平臺的股權。
CEO 和 CFO 不必選邊站;他們必須選擇一種分配方式。如果比特幣成為貨幣的操作系統,你擁有的資產就足夠重要了。如果不是,你仍然有償付能力——畢竟,這才是你的工作。
這位業內資深人士還認為,如果比特幣網絡不僅僅用於價值存儲或宏觀經濟對沖,那麼它可能會陷入“贏家通吃”的局面,形成類似於萬事達卡/維薩卡的雙頭壟斷局面。
當然,資產和網絡緊密相連,比特幣作為價值存儲角色的任何挫折都會迅速瓦解其結算層的價值。反之亦然:隨著網絡規模的擴大,比特幣可以從一種價值存儲手段演變為一種交換媒介——這在貨幣史上曾發生過。這正是加密貨幣的牛市前景:它不僅提供中立的貨幣,還為廣泛的金融服務提供中立的基礎設施。
這種類型的網絡效應通常是贏家通吃——有時會導致尷尬的雙頭壟斷,就像我們在信用卡網絡中所看到的那樣。雖然持有比特幣並不像股權那樣擁有控制權或股息,但投資者可以通過原生代幣的價格上漲來獲取收益。
生成的圖像:Midjour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