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infeeds 導讀:
加密市場早已不是 2017 或 2021 年的那個市場。
文章來源:
https://www.ignasdefi.com/p/the-changing-crypto-order
文章作者:
Ignas | DeFi Research
觀點:
Ignas | DeFi Research:現貨比特幣 ETF 的推出是一個重大轉折。就在本月,美國 SEC 又批准了商品型 ETP 的通用上市標準。這意味著未來審批更快,更多資產能進入市場。Grayscale 已經搶先通過這一新規遞交了申請。比特幣 ETF 創下歷史上最成功的發行記錄。以太坊 ETF 起初較慢,但即便在弱市下,資金規模也已經達數十億美元。自 4 月 8 日以來,現貨加密 ETF 在所有 ETF 類別中領跑,吸引了 340 億美元淨流入,超過了主題 ETF、美國國債甚至貴金屬 ETF。買家包括養老金、投顧和銀行。加密資產如今已和黃金、納斯達克指數一同出現在機構的投資組合討論中。比特幣 ETF 已持有約 1500 億美元 AUM,佔流通供應的 6% 以上。以太坊 ETF 持有 5.59% 的總供應。這一切僅僅在一年多時間內發生。過去的加密市場是整體拉昇模式:BTC 先動,接著 ETH,再往下流向小盤幣。流動性順著風險曲線向下傳導。但這一次不同:不是所有代幣都一起上漲。如今已經有數百萬個代幣,每天都有新幣通過 pump.fun 發行。創作者不斷把注意力從舊代幣轉移到他們自己的新 Meme 幣。供應激增,而散戶注意力並沒有增加。流動性被分散到過多的資產,發行代幣幾乎不需要成本。過去,低流通、高 FDV 的代幣是熱點,常常帶來空投。但現在散戶已經吸取教訓,他們更希望代幣能創造價值,或至少具備強大的文化重力(例如 $UNI 儘管交易量龐大,卻無法顯著上漲,就是一個反例)。Ansem 的觀點很對:純粹的投機已經見頂。新的趨勢是收入,因為它更可持續。那些有產品市場契合和實際費用收入的應用才會漲,其餘的不會。Murad 補充了另一個關鍵點:仍然會暴漲的代幣往往是新的、怪異的、容易被誤解的,但擁有強大信念社群的支撐。我本人就是那種喜歡新奇、閃亮事物的人。文化意義往往決定了存活還是消亡。即便初看荒誕的使命,也能讓一個社區維持到採用滾雪球式增長的那一天。Pudgy Penguins、Punks、Meme 幣都是例子。最初,交易者持有 USDT 或 USDC 是為了買 BTC 和山寨幣。新資金流入就是利好,因為它們會轉化為現貨買盤。當時 80%-100% 的穩定幣流入都會買加密資產。如今已經不同。穩定幣流入用於借貸、支付、收益、財庫和空投挖礦。部分資金根本不會流入 BTC 或 ETH,但依然能抬升整個系統:更多 L1/L2 交易、更深的 DEX 流動性、更高的借貸收入、更厚實的資金市場。一個新趨勢是支付優先的 L1:Tempo 由 Stripe 和 Paradigm 打造,專為高吞吐穩定幣支付,內置 EVM 工具和原生穩定幣 AMM。Plasma Tether 支持的 L1,定位為 USDT 專屬鏈,帶有新型銀行和支付卡,服務新興市場。這些鏈推動穩定幣走向真實經濟,而不僅僅是交易。【原文為英文】
內容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