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infeeds 導讀:
最終我們想強調的是:在沒有前置 slash 的情況下,再分配的效果往往不如銷燬;而在涉及 slash 的場景中,再分配通常比銷燬更合適。
文章來源:
https://x.com/hazeflow_xyz/status/1970917294260867276
文章作者:
Hazeflow
觀點:
Hazeflow:在加密經濟體系中,關於 資產被削減(slashing)之後應當銷燬還是再分配 的爭議由來已久。很多人誤以為只要發生削減,資產就會自動被銷燬,從而減少總供應量,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削減只是剝奪作惡者的資產,而後續這筆資產的去向才涉及銷燬或再分配兩個選項。銷燬意味著資產徹底消失,供應減少,卻無人受益;再分配則是將價值導向其他一方(未必一定是受害者),讓生態中的價值仍然流轉。以 EigenLayer 為例,在其早期機制中,運營者若未履行義務,質押資產會被削減並直接銷燬。這雖然達到了懲罰的目的,卻留下了兩個明顯問題:一是受害方並未得到任何補償,就像交通肇事司機入獄,但被撞的人卻沒獲得救助;二是系統的安全性降低,因為可用於保護系統的質押總量減少了。相比之下,再分配的模式則能讓價值留在系統內:可靠的節點獲得額外獎勵,受損的用戶得到賠償,資金流轉仍然在生態中發生。這樣不僅能提高整體安全性,還能催生出新的用例,比如無許可的鏈上保險、自動補償失敗交易的 DEX、對出借人提供保障收益率的借貸協議等。再分配在經濟安全上的價值不容忽視,它能讓削減後的資金真正用起來,而不是憑空消失。例如 CapMoney 就已實現:當穩定幣體系中的運營者因違規被削減時,其資金會直接補償給受到影響的穩定幣持有人。這種模式將經濟安全從事前威懾擴展到事後保護,能真正彌補用戶的損失。不過,再分配也有風險。最典型的例子是 MEV(最大可提取價值)的問題。我們可以把用戶和流動性提供者(LP)的損失類比為被削減。在鏈上交易中,用戶可能因搶跑、夾擊等操作得到更差的報價,等於憑空損失了一部分資產;LP 則常常因為 LVR(Loss Versus Rebalancing)而承受額外虧損。這些群體既沒有作惡,也沒有不履行義務,卻被動承擔了損失。而在當前機制下,往往是套利者獲利,普通用戶和 LP 承受損失,這就是一種錯誤的再分配。並不是所有情況都適合再分配。當 削減行為不存在 時,銷燬往往是機制設計的核心特徵,無法被取代。例如 BNB 每季度進行代幣銷燬,這是其通縮經濟模型的基礎;以太坊在 EIP-1559 中將基礎手續費燒燬,從而引入通縮性以太坊的敘事。如果改為再分配,可能導致通縮效應被稀釋,引發更高的通脹壓力,從而長期壓低代幣價值。更糟的是,如果手續費被放入資金池再回補給用戶,容易引發激勵錯配 —— 比如用戶明知會被補貼,就可能製造無意義的交易來薅羊毛,導致網絡擁堵更嚴重。因此,再分配不是萬能藥。在涉及削減的場景中,它往往比銷燬更有效,能把價值轉移給真正受損的人,從而增強系統的公平與安全。但在不涉及削減的場景中,銷燬通常更合理,因為它能保持系統的簡潔性和經濟邏輯的一致性。總結來看,加密系統的激勵設計始終繞不開 公平與安全 這兩個目標。如果價值的保留能直接增強系統的安全性或用戶體驗,那就值得再分配;但如果只是單純的費用消耗或通縮邏輯,銷燬才是最佳方案。歸根結底,不管是銷燬還是再分配,設計者都需要圍繞激勵對齊這個核心問題來權衡。【原文為英文】
內容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