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yer2 Perp 為何被 Alt-L1 截胡?

所以,Layer2 Perp 想要徹底翻身索性徹底擁抱原生 CLOB 架構,原先所謂的漸進式改良,dYdX 的出逃不久已經證偽了?

作者:Haotian 

明顯感覺到一個趨勢: Lighter、GRVT 等一眾 layer2 Perp 項目在拼命秀肌肉,頗有和追趕 Hyperliquid 的架勢。

但這明顯有點 “起了個大早卻趕晚集” 的尷尬,Perp DEX 的繁榮本應該屬於 layer2 才對,怎麼又被 $ASTER 等其他 Alt-L1 給截胡了?

1)關鍵癥結不復雜,Arbitrum、Optimism 等 layer2 四大天王都志在搞通用 Rollup,但這就決定了其 TPS、出塊時間的上線,因為交易 Finality、狀態同步、複雜計算開銷等都會成為拖累,咋可能給 Hyperliquid 這種亞秒級別媲美 CEX 體驗的產品較勁。

所以,一味追求 General- Purpose 是原罪,Lighter 就很機智,不再糾結所謂通用化,從 ZK 電路和訂單簿撮合等層面都做了專用交易優化,所以交易量才能達到媲美 Hyperliquid 的成績。其他 layer2-Based Perp DEX 要想收復舊失地,放棄通用化設計是第一步;

2)大部分 layer2 Perp 還在死磕 AMM 那套老邏輯或者嘗試混合 Orderbook 設計, GMX 作為曾經的 layer2 Perp 老大哥已經給出了驗證,死磕 AMM 的天花板就在那。因為,無常損失、MEV 攻擊、滑點等問題直接影響了機構級資金的大單流入和高頻交易,這在 Hyperliquid 的全鏈 CLOB+HLP 模式下幾乎不存在;

所以,Layer2 Perp 想要徹底翻身索性徹底擁抱原生 CLOB 架構,原先所謂的漸進式改良,dYdX 的出逃不久已經證偽了?

3)Layer2 的老一套 DeFi 挖礦激勵已經失去了吸引力,像 Hyperliquid 這套新 Perp 玩家,除了底層交易性能哪些,關鍵是玩法多元,諸如,MEME 文化代入、積分空投、代幣回購等等,給了用戶很大的體驗改進和玩法預期;

何況, Layer2 的流動性是嚴重分散的,大家用各種激勵手段搶來去,直接增加了用戶的跨鏈橋接成本且肥了一眾做第三方跨鏈橋的項目,並不能直接帶動其自身協議的用戶粘性;

以上。

Layer2 陣容的 Perp DEX 也著實不少,除了上邊提到的項目,還有 SynFutures、Orderly Network、 Paradex 等等一眾項目一直在 Build 路上,GRVT 最近還剛拿了 19M 融資,可見 Layer2 Perp 從來沒放棄過搶奪話語權,真的,被 Hyperliquid 打趴下也就算了,至少和 Aster、 SunPerp 等相比總得有一戰之力吧?

別忘了,以太坊生態沉澱的巨量穩定幣和 DeFi TVL 是其他 L1 所不具備的絕對性優勢。

免責聲明:作為區塊鏈信息平臺,本站所發佈文章僅代表作者及嘉賓個人觀點,與 Web3Caff 立場無關。文章內的信息僅供參考,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要約,並請您遵守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相關法律法規。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收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