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特斯拉的擎天柱、Figure 02 和宇樹的 G1 等類人機器人越來越接近人類形態,以及人類的不適感,一種新的超現實機器人頭部重新引發了“恐怖谷”爭論。
中國機器人公司Aheadform 推出了一款名為Origin M1的逼真機器人頭像,它可以眨眼、點頭,還能模仿面部表情,其逼真程度之高,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網友的熱議。該視頻上週在網上瘋傳,觀看量超過40萬次,網友們紛紛表示它“令人毛骨悚然”且“過於逼真”。
“看著這個機器人的頭眨眼並跟隨眼球運動,讓我想起了塞爾溫·雷瑟在《最後十二步》中所寫的內容。他警告說,一旦機器超越了模仿情感的界限,崩潰就會悄無聲息地開始,不是從軍隊開始,而是從那些比我們的鄰居更像人類的面孔開始,”一位觀眾寫道。“這種感覺如此接近,令人毛骨悚然。”
這種不安感被心理學家稱為“恐怖谷”——現實感從迷人變為令人不安的臨界點。這一概念最早由日本機器人專家森雅弘於1970年提出,指的是當機器接近人類的現實感卻未能完全實現時,舒適感的下降。如今,設計師面臨的問題是,人們究竟希望從機器身上獲得多少人性。
隨著人形機器人功能越來越強大、越來越逼真,這種不適感也日益加劇。特斯拉的擎天柱機器人現在可以倒飲料、 上菜,還能執行簡單的工廠工作。Figure AI 正在向物流公司推銷人形機器人,並在最近的一次演示中展示了其Helix機器人的疊衣功能。與此同時,中國的宇樹 G1 機器人因其低成本、敏捷的類人動作而備受關注。
科學家們已經開始探究究竟是什麼讓機器人跨越了迷戀與恐懼之間的那條無形的界線。西班牙卡斯蒂利亞-拉曼恰大學今年5月的一項研究考察了類人設計如何影響人們對“貝拉機器人” (Bellabot)的信任。“貝拉機器人”是一款在歐洲餐廳使用的貓臉送餐機器人。
研究人員測試了適度的擬人化(簡單的面部動畫和有限的聲音提示)是否能讓用餐者對自動化感到更舒服。
研究人員寫道:“當機器人被擬人化時,消費者往往會對機器人的評價更加積極。擬人化能夠提升顧客的信任度、使用意願、舒適度和享受感。此外,賦予機器人人類屬性可以讓人們更願意與機器人共度時光。”
調查數據顯示,同理心可以降低感知風險,但過於逼真則會產生相反的效果。這一發現使得貝拉機器人達到了一個最佳平衡點,既友好又不會過於逼真。
隨著人形機器人進入商業服務領域,這種平衡變得越來越重要。聯合市場研究公司(Allied Market Research)的分析師預測,到2032年,全球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將超過2930億美元,這主要得益於酒店、物流和醫療保健行業的應用。
在亞洲和歐洲,Bellabot 和 Bear Robotics 的Servi等服務機器人已經開始處理食品配送和餐桌服務。
但接受度仍然取決於設計。馬來西亞國民大學、泰萊大學和雙威大學於2025年5月開展的一項研究發現,餐廳服務機器人的效率取決於其外觀與餐廳服務風格的契合程度。
機器人的臉並非裝飾品,而是行為工具。細微的手勢和微妙的語調可以讓用戶感到安心,但過度人性化的機器卻會帶來新的風險。
2015年,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倫理學家凱特·達林(Kate Darling)牽頭撰寫的一份報告指出,對機器人(尤其是那些有名字或故事的機器人)產生同理心的人會猶豫是否要傷害它們。最近,心理健康專家警告稱,人工智能以及設計成模仿人類行為的人工智能玩具可能會對兒童的認知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心理學家兼高管教練 Banu Kellner 此前曾告訴 Decrypt:“孩子們可以與無生命的物體建立深厚的關係,比如泰迪熊。現在,你有了這個工具,它可以準確地滿足你的需求,因為人工智能能夠非常出色地理解你想聽到什麼,並將其傳達給你。”
這種矛盾如今定義了人形機器人領域。西班牙研究人員主張剋制——設計的機器人應該展現出恰到好處的人性,讓人覺得值得信賴,但又不至於過度模仿。
報告發現:“對於擬人化程度較高的機器人,消費者的同理心會產生更多負面反應,滿意度也會降低。” 相反,研究人員提出了一些不太人性化的設計:“擬人化程度中等的服務機器人會對消費者感知的風險產生積極影響。”
隨著人形機器人從表演轉向服務,它們的成功可能不再取決於它們的外觀是否像人類,而是取決於它們如何小心地避免看起來太像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