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老朋友,這陣子突然變得神神秘秘的。
平時愛聊行情,這幾天天天只說一句話:“我在孵 meme。”
我還以為他又去衝那種純情緒盤,結果有一天他笑著說:
“這次不一樣,我做的 meme 是有現金流的。”
我被驚訝到了,說:“你這是在搞什麼新物種?”
他說:“ @bitdealernet ,上面每個meme幣都帶資產背書,還能持續分流動性。”
聽完我只想說一句——幣圈終於有人在認真做 meme 了。
一、核心邏輯:Meme + 資產背書 + 永久流動性
🔹雙流動性池 + 永久鎖倉
募集來的資金按照設計拆成至少兩個池子,一個跟 RWA / SOL 抵押資產掛鉤,另一個跟 $BIT 掛鉤。更重要的是,這些 LP 一旦建立,就永久鎖定,從制度上封閉“抽池跑路”的後門。
🔹資產背書與現金流映射
遊戲或項目上線所產生的淨收益,部分或全部將用於回購對應的 RWA 代幣,而不是直接打錢給 $BIT 持有者。這樣 $BIT 是生態控制 / 激勵層,而“資產 + 貼現”落在 RWA 代幣與遊戲收益方。這種設計讓 Meme 並非無根漂浮,而是可在資產體系裡呼吸。
🔹效用清晰 + 邊界界定
白皮書裡明確, $BIT 是效用型通證,不參與 iGaming 收益分紅,也不等同於股權。它用於治理、手續費支付、激勵分發和訪問特定生態功能。這個界定極其重要,因為它劃清了“敘事”與“兌現”的邊界。
🔹內容激勵 + 社區驅動
項目選擇加入 Kaito 生態,讓創作者 / Yapper 也成為系統重要節點:你寫對趨勢、做有價值內容,就能拿到生態獎勵。這把“寫文章”從業餘愛好變成真正的“價值定位行為”。
二、最新動作 + 信號
遊戲板塊上線跡象顯現:@bitdealernet 提前透露部分 iGame / RWA 對接計劃,強調“權益型背書項目即將登場”,表明落地在加速。
社交獎勵機制強化:在 Kaito / Yaps 平臺上,項目團隊加大對創作者評分 / 獎勵的宣發力度,強調“誰創造價值,誰拿代幣”這一核心基礎。
機制繼續打磨:團隊在白皮書裡多次提到“我們會不斷迭代獎勵模型與鎖倉節奏”,說明他們不滿足於一次設定,而是看重可調整性。
三、攻城獅的判斷 + 我盯的關鍵點
1.Bitdealer 有成為 Meme 底層設施的潛力
如果它成功搭建起這個“資產 + meme + 激勵”的三角結構,那麼未來別的 Meme 項目可以直接跑在它上面。就像今天的 ERC-20 跑在以太坊上,它可能是 Meme 世界的一條主幹鏈。
2.兌現機制是核心考驗
設計可以說得響亮,執行才是硬功夫。遊戲上線後收入回購數額、節奏、實際流量是驗證這項目是否非虛非飄的關鍵。
我特別看好三個衡量指標:回購頻率、回購金額 / 比例、玩家付費 / 活躍數。
3.內容辨識能力決定生態質量
把寫作 / 社群行為納入激勵體系是大趨勢,但識別創作者“真實價值”比刷量要難得多。
攻城獅認為:在前期,有深度、有見解、有連接力的內容創作者,會被算法 / 社群賦予更多話語權。
4.釋放 / 解鎖節奏要盯死
雖然 LP 被永久鎖住,但 $BIT 的名義流通量會受釋放 / 空投影響。如果釋放節奏太快,仍有衝擊風險。
我要盯的包括:解鎖表、解鎖公告、團隊 / 顧問 /早期用戶的持倉流向。
5.社區共識與二次身份認同
Meme 項目最終在社群裡能否自洽很關鍵。$BIT 不能只是一個代幣,它要能承載社區認同、身份標籤、價值觀表達。有沒有掛載文化、故事、標籤,是我會反覆追問的。
結語
BitdealerNet 目前看起來像一場有野心的結構實驗。它不滿足只是喊梗、發 meme,而是希望讓 meme 有“腿”能跑、有“血液”能流、有“骨架”能撐。
攻城獅認為,2025 年如果 Meme 路線還有機會重塑格局,它有可能是其中一把鑰匙。但要從“被看好”到“被驗證”,還得經歷一波又一波考驗。
接下來 2–3 個月,會是極為重要的演化期。我會持續跟蹤數據、落地遊戲、回購情況、內容激勵機制是否實名落地。

這meme會自己賺錢了
相关赛道:
來自推特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收藏
評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