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礦工已經沒有喘息的空間了。
在市場暴跌 190 億美元之後,運營商已開始將大量比特幣轉移到交易所,這是拋售壓力正在增強的典型信號。
CryptoQuant 的數據顯示,10 月 9 日至 10 月 15 日期間,僅向幣安平臺的礦工錢包就發送了 5.1 萬枚BTC,價值超過 56 億美元。10 月 11 日,礦工向幣安平臺發送了超過 1.4 萬枚BTC ,創下了 2024 年 7 月以來的最大單日轉賬金額。
出售儲備
這種峰值很少單獨發生。通常當礦工需要流動性來彌補不斷上漲的成本或對沖價格波動時,就會出現這種情況。
分析師認為這些走勢是鏈上看跌信號,表明礦工正在退出長期積累階段並準備出售。
區塊鏈研究員 ArabChain 解釋說,礦工錢包的大額轉賬通常表示直接清算或準備抵押借款。
據研究人員稱:
有時,礦工也會存入代幣作為衍生品合約的抵押品或用於融資。在某些情況下,這些存款僅僅是技術上的重新分配——即出於監管或運營原因,在與挖礦實體相關的錢包和交易平臺之間進行轉移。
這種行為的轉變標誌著該行業的一個轉折點。今年大部分時間,礦工們一直在淨增持,指望減半後的稀缺性推動價格上漲。
然而,由於利潤率縮水和網絡難度加大導致利潤率降低,他們現在的反應卻相反。
每個街區的競爭都更加激烈
比特幣挖礦難度(衡量找到新區塊的難度)在經過連續七次正向調整後,於 9 月份達到 150 萬億以上的峰值。
根據 Cloverpool 的數據,最近一個時期(結束於區塊高度 919,296)最終回落了 2.73%,在經歷了數月持續的上行壓力後,價格出現了短暫的緩解。
難度調整大約每兩週進行一次,重新校準難題以確保區塊到達比特幣十分鐘目標附近。
難度上升意味著更多機器爭奪獎勵;難度下降則表明較弱的礦工已經停工。但即使是輕微的下降也未必能提高盈利能力。
根據 Hashrate Index 的數據,每太拉赫算力的收入哈希價格 (hashprice) 已跌至 45 美元左右,為 4 月份以來的最低水平。
與此同時,原本應該有助於抵消獎勵降低的交易費用卻大幅下降。截至2025年,每區塊平均交易費用為0.036BTC,為201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比特幣挖礦分析師 Jaran Mellerund 表示:
“如此多的比特幣礦工完全無視交易費,這真是一個悖論。似乎根本沒人談論它們……再過十年,這些費用幾乎就會成為你唯一的收入來源。”
隨著比特幣 4 月份減半,區塊獎勵降至 3.125 BTC,礦工們現在處於零和環境中競爭,每增加一太赫茲算力,每個人的收益都會減少。
許多小型作業已經陷入水下,特別是那些運行較舊、效率較低的鑽井平臺的作業。
人工智能帶來生命線
面對微薄的利潤,大型礦業公司正在尋找人工智能和高性能計算 (HPC) 託管這一有利可圖的替代方案。
在過去的一年裡,Core Scientific 等公司重新調整了其龐大的數據中心空間,這些空間已經針對電力、冷卻和光纖連接進行了優化,以適應計算量巨大的人工智能工作負載。
Hashlabs 報告稱,一個 1 兆瓦 (MW) 的採礦場以每太拉什 (J/TH) 約 20 焦耳的效率運行高效設備,在BTC價格為 100,000 美元時,每年可產生約 896,000 美元的比特幣收入。
然而,將同樣的 MW 出租給 AI 客戶用於計算密集型工作負載,每年可產生高達 146 萬美元的穩定合同收入。
Digital Mining Solutions 創始人 Nico Smid 表示:
人工智能和高性能計算 (HPC) 的興起正在改變全球計算格局,比特幣礦工也正親身感受到這種影響。原本並行的行業如今正在爭奪相同的關鍵資源:電力、基礎設施、人才和資本。
這一轉變並不意味著礦工們正在放棄比特幣。相反,他們正在將曾經保護區塊鏈的基礎設施多元化,以適應更廣泛的計算經濟。
實際上,礦工可以通過託管合約來保持償付能力,同時等待下一個加密貨幣上升週期。
這對比特幣意味著什麼
短期來看,很明顯,礦工的拋售給本已脆弱的市場增添了壓力。
從歷史上看,礦工錢包的持續流入往往先於市場整合或投降。但長期來看,情況可能會更加嚴重。
如果採礦設施繼續轉變為混合 AI-加密數據中心,那麼依賴於一致哈希算力激勵的比特幣安全模型可能會面臨結構性變化。
隨著純區塊獎勵的盈利能力下降,比特幣的哈希率可能越來越依賴於主要業務不再僅僅以挖礦為主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