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a 剛剛公佈了未來金融的路線圖,它採用可編程貨幣運行。
這家支付巨頭在一份全面的新報告中向其超過 15,000 家金融機構網絡表示,規模達 6700 億美元的穩定幣借貸市場不再僅僅是加密貨幣領域的一項實驗。該市場是下一代全球信貸市場的基礎。
隨著《GENIUS 法案》在美國建立穩定幣監管框架,Visa 看到了將傳統銀行業務與基於區塊鏈的借貸協議連接起來的機會,這種協議可以全天候運營,根據供求關係自動調整利率,並在幾分鐘而不是幾天內結算交易。
革命背後的數字
Visa 提供的數據描繪了機構快速採用穩定幣的景象。僅在 2025 年 8 月,就有 81,000 名活躍借款人通過 427,000 筆貸款借入了價值 517 億美元的穩定幣。
這些不是小型零售交易,因為平均貸款規模已回升至 121,000 美元,這表明機構參與者對可編程信貸市場越來越滿意。
此外,集中度也說明了問題。Aave 和 Compound 這兩種協議佔據了借貸市場的主導地位,佔據了Aave % 的借貸量,而USDC和USDT則佔據了這些市場穩定幣供應量的 98% 以上。
以太坊和Polygon保持著大約 85% 的市場份額,而 Base、 Arbitrum和Solana等較新的區塊鏈正在取得進展,佔總活動的 11%。
2025年8月,借款利率平均為年利率6.4%,貸款收益率為年利率5.1%。這些利率與傳統信貸市場利率非常接近,尤其是考慮到智能合約提供的全天候可用性和即時結算功能。
銀行業區塊鏈未來的三大支柱
Visa 的路線圖圍繞三大變革性轉變展開,這些轉變可能會重塑銀行對貸款、抵押品和信用評估的看法。
首先是代幣化資產市場,該市場已經從 2023 年 12 月的 50 億美元增長到今天的 127 億美元。
麥肯錫預測,到 2030 年,該行業的規模可能達到 1 萬億至 4 萬億美元,但 Visa 認為,將超過 40 萬億美元的傳統信貸市場與可編程貨幣軌道連接起來,可以獲得更大的回報。
貝萊德的Buidl基金體現了這一演變,其代幣化國債持有量達到 29 億美元,同時充當多種借貸協議的抵押品。
富蘭克林鄧普頓的 OnChain 美國政府貨幣基金又增加了 8 億美元,而 MakerDAO 目前 66 億美元資產負債表中近 30% 來自現實世界資產。
公司債券、私人信貸和房地產可能很快會成為全球借貸市場的抵押品,為傳統上在交易時段之間閒置的資產創造新的流動性來源。
下一個支柱是加密貨幣抵押品。ether.fi 等先行者已經推出了非託管信用卡,使用戶能夠以加密貨幣抵押借款,同時保持資產所有權。
這解決了獲取流動性而不觸發資本利得稅或喪失上行風險的關鍵問題。
通過智能合約進行實時抵押品監控,可以實現傳統信貸工具無法比擬的自動追加保證金和風險管理。
銀行和私人信貸基金可以作為這些計劃的流動性提供者,通過可編程協議而不是雙邊信貸協議提供機構資本。
第三大支柱是鏈上身份。當前的超額抵押模式雖然安全,但將市場限制在已擁有大量資產的借款人。
下一個突破涉及開發鏈上身份和信用評分系統,分析錢包交易歷史、資產持有量和協議交互以構建信用檔案。
3Jane、Providence 和 Credora 等平臺採用了基於可驗證的鏈上行為評估信用度的開創性方法,同時通過使用零知識證明來保護隱私。
這最終可以使協議根據聲譽和信用歷史提供低額抵押和無擔保貸款。
機遇與所需變革
從傳統貸款向可編程信貸市場的轉變需要金融機構對風險評估和管理方式進行根本性的改變。
銀行不必分析資產負債表和法律協議,而必須評估協議安全審計、治理結構和數據源的可靠性。
這並非消除風險,而是轉化風險。交易對手風險可以通過智能合約和自動清算來管理,但技術風險至關重要。
銀行需要新的框架來了解智能合約漏洞、治理令牌投票機制和預言機依賴關係。
此外,Visa 報告中的三個案例研究表明,領先的協議已經滿足了加密交易以外的機構需求。
Morpho 聚合了跨平臺的需求和流動性,使 Coinbase 上的用戶能夠利用共享池,其中包括來自 Ledger 錢包用戶和機構合作伙伴(如法國興業銀行)的存款。
Credit Coop 使用可編程鎖箱實現基於收入的貸款,穩定幣掛鉤卡發行商 Rain 以未來應收款的形式借入超過 1.75 億美元的USDC 。
Huma Finance 為跨境支付融資提供每月 5 億美元的交易量,通過快速的資本循環為貸方提供 10% 或更高的年利率。
這些生產系統每月處理數億美元的交易量,同時提供傳統銀行產品難以比擬的收益。
Visa 向其銀行合作伙伴傳達的信息是,可編程貸款的基礎設施已經存在,每月處理數十億美元的貸款,並提供具有卓越透明度和自動化的有競爭力的利率。
監管框架正在形成,機構採用正在加速,技術風險也越來越被人們所瞭解。
如今,擁抱這一基礎設施的機構將引領未來全球信貸市場。而那些猶豫不決的機構可能會發現自己正面臨著與那些始終在線、算法管理的貸款協議的競爭,這些協議提供全天候服務、即時結算和透明定價。
傳統銀行面臨的問題不是穩定幣驅動的貸款是否會重塑信貸市場,因為數據已經表明了這一點。
問題在於他們是否會參與定義未來,還是會發現自己被未來所擾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