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對待奇思妙想

本文為機器翻譯
展示原文

歡迎自上一篇文章以來新加入的1763位“不無聊”會員!加入我們,與253725位聰明好學的朋友們一起訂閱吧!

立即訂閱


今天的“不無聊”節目由硅谷銀行贊助播出。

我們正經歷著創業史上最精彩的時期之一。營收增長更快,融資輪次更大,資金規模更龐大,企業燒錢也高達數十億美元。有些領域炙手可熱,而有些領域卻門可羅雀。

這就是為什麼我發現硅谷銀行最新發布的《2025年下半年市場狀況報告》如此引人入勝。該報告重點指出科技行業復甦的複雜性和不均衡性。雖然一些行業正在經歷復甦,但其他行業卻面臨著持續的挑戰,例如交易活動停滯、估值低迷和退出機會有限。

50% 的風險投資支持的科技公司現金儲備不足一年。A 輪融資的公司每產生 1 美元的收入,就要燒掉 5 美元。美國三分之一的風險投資來自六大基金的交易。情況瞬息萬變。

點擊此處獲取


嗨朋友們👋,

星期四快樂!

我們已經有一段時間沒寫過怪異的文章(或者短篇文章)了,而萬聖節就在幾個小時後……

讓我們來點不一樣的。


認真對待奇思妙想

Jeova Sanctus Unus 是一位鍊金術士。

在1727年去世前,他花了三十年時間試圖發現使萬物生長和變化的植物精神。他建造熔爐,反覆混合和加熱各種物質,並仔細記錄顏色變化、結晶模式以及金屬與酸的反應。在這三十年間,他圍繞這一主題在筆記本上寫下了超過一百萬字的文字。

他的家人對他的作品感到非常難堪,以至於他去世後,他們藏起了那些筆記本。他們不希望《聖潔獨一》(Jeova Sanctus Unus)這部作品毀掉以這個筆名寫作的人的名譽。他的真名是艾薩克·牛頓。

我喜歡這個故事,因為鍊金術是一個奇怪的想法,事後看來是錯誤的,但如果沒有它,牛頓可能永遠不會在數學和物理學領域取得那些發現。

當時,這些想法也顯得很奇怪。

萊布尼茨等同時代的人認為,引力能夠穿透真空發揮作用的想法既荒謬又神秘。牛頓卻對此深信不疑,因為鍊金術假定物質之間存在著跨越空間、無形地相互作用的親和力排斥力

原子主要由空心部分組成,只有少量固體核心的觀點在當時頗具爭議,但最終被證明是正確的。對於相信物質可以精化,以及靈魂需要空間運作的人來說,這種觀點合乎邏輯。

牛頓認為物質並非惰性物質,而是含有活性成分,這一觀點直接源於鍊金術。他提出粒子之間存在相互作用力,為化學親和力理論以及最終的原子間作用力奠定了基礎。

微積分是牛頓與萊布尼茨幾乎同時發現的,它是研究變化的數學,正如鍊金術旨在研究轉化的科學一樣。牛頓的流數理論描述了連續變化,這與鍊金術的過程不謀而合。

他對宇宙精神——一種滲透空間的微妙媒介——的信仰,預示了場論的出現。他試圖倍增黃金,從而理解少量物質如何催化更大的變化,這先於催化作用的發現。他對所羅門聖殿比例中神聖幾何的痴迷,影響了他對調和級數的數學研究。

牛頓最大的貢獻或許在於追求統一的原理——用三大定律解釋所有運動,用一個方程式解釋所有引力——這與鍊金術士尋找賢者之石(能夠解釋所有變化的唯一事物)的追求不謀而合。

牛頓之所以成為偉大的物理學家,是因為他認真對待那些奇特的想法

改變世界的人,往往是那些認真對待奇思妙想的人。即便你並不打算改變世界,認真對待奇思妙想也是一種更有趣的生活方式。

請注意,我沒有寫“相信所有怪異的想法”——那只是輕信——也沒有寫“因為別人不接受怪異的想法就接受它們”——那是盲目的唱反調。

認真對待奇特的想法意味著,當你遇到一個想法——無論是來自他人還是源於你的真知灼見——而其他人可能會對此不屑一顧,甚至從未想到過——你都要像對待更常見的想法一樣,嚴謹地研究它。這意味著不要僅僅因為某個想法很奇特就將其否定。

當然,世上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但大多數都是錯的。如果你對每一個出現在你面前的稀奇古怪的想法都去追逐,那你很可能會浪費生命。

但有時候,一個奇怪的想法會抓住你的心,讓你覺得特別真實,特別重要。

當這種情況發生時,你應該順著這個看似怪異的想法走下去,直到它把你引向何方。你應該像對待傳統想法一樣認真對待它,甚至可能更加認真。

從個人層面來說,奇特的想法是Alpha的。

我堅信差異化的重要性,無論對個人還是對公司而言都是如此。奇思妙想正是差異化的源泉。“如果你只讀別人都在讀的書,”村上春樹寫道,“那麼你的想法也只能和別人一樣。”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將思考轉向人工智能,這句話尤其適用。

想要與眾不同,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不斷給大腦灌輸不同的想法,並讓它深入思考。深入挖掘。閱讀別人沒讀過的書。與別人沒接觸過的人交談。給自己一些時間,遠離網絡,讓你的想法自然而然地成形。將你那些奇特的想法與常規的想法聯繫起來。

就我個人而言,我一直在深入研究非局域意識這個概念。我最近讀的一本書是《LSD與宇宙的意識》 。我並非唯一對這些理念感興趣的人——宗教也曾探討過它們數千年之久——但它們與科技和垂直整合商的結合卻非常有趣。正是由於這種交集,我寫出了《魔法的迴歸》《手段與意義》之類的文章。而且,我可能比一般的風險投資家更不看好數據和計算規模的擴張最終會催生出與我們自身水平相當甚至更強大的智能這種說法。我也認為,探索如何增強我們人類與生俱來的超能力蘊藏著巨大的機遇。總而言之,我一直對宇宙的奇妙之處著迷不已。

但就個人而言,這其中存在風險。因為大多數奇思妙想都是錯誤的,所以吸引你的那個奇思妙想很可能也是錯的。你可能會花費數月、數年甚至數十年去追逐一個最終被證明是死衚衕的想法。

無論如何,你都應該承擔這個風險。這並非因為你一定會得到證明,而是因為追求一個讓你著迷的想法會徹底改變你對其他一切事物的看法。牛頓的鍊金術是錯誤的,但它成就了牛頓。

更重要的是,人類需要你去追求你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即使它們是錯誤的。

在社會層面上,奇特的想法可以幫助我們避免陷入局部穩定但整體次優的均衡狀態。

儘管我們很容易對新思想和那些培育新思想的人嗤之以鼻,但令人驚訝的是,有大量的理論支持這種說法。

每個複雜適應系統都面臨一個選擇:探索還是利用。你是優化已經奏效的系統(利用),還是尋求更優的替代方案(探索)?即使利用系統目前收益更高,數學也表明,最優策略總是會包含一定程度的探索。探索源於人們認真對待那些看似怪異的想法。

以人工智能競賽為例。我們目前主要處於利用階段:對Transformer架構進行調整,增加更多能源和GPU。算法和GPU都在朝著同一個方向不斷改進。

雖然很多人認為這是通往 ASI 的道路,但對我來說,這感覺像是攀登到局部最大值的過程。

1989年,斯圖爾特·考夫曼發表了一篇論文,探討了崎嶇適應度地形的NK模型。你可以把崎嶇的適應度地形想象成一座山脈,山峰高度各不相同。如果你正在攀登一座較小的山峰,改進可以讓你到達山頂,也就是局部最優解,但你也會因此陷入困境。你做的任何改變都會讓你回到山下;你被困住了。

考夫曼是一位理論生物學家,因此他的研究成果應用於生物學,特別是進化論領域。他通過計算證明,要突破局部最優解並達到全局最優解,需要兩個要素:有性繁殖和模塊化。有性繁殖是指從一個峰值提取一半解,再從另一個峰值提取一半解,然後觀察結果。由於DNA具有模塊化特性,可以被分割成片段,因此不同的性狀可以分別進行優化,然後混合搭配形成新的性狀。突變也發揮著作用。雖然大多數突變會失敗,但它們會產生變異,經過足夠多的嘗試——足夠多的包含突變成分的新組合——變異會增加達到全局最優解的概率。

要攀登更高的高峰,我們既需要奇思妙想的原材料,也需要將這些奇思妙想與傳統思想以新的方式結合起來的意願。

我腦海中浮現出兩個最近的例子。

就在昨天,一家名為Extropic的公司(該公司隸屬於Not Boring Capital)發佈了一款新型x0芯片原型。該芯片採用熱力學採樣單元(TSU)而非GPU,旨在最終將運行新型熱力學模型所需的能耗降低10000倍。其理念是利用自然界存在的熱噪聲來免費獲取概率分佈。巧合的是,Extropic的發佈日期恰逢NVIDIA成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5萬億美元的公司,這真是絕妙的巧合。

這是一個奇特的想法,它並非簡單地利用現有技術,而是嘗試探索,並將兩個領域的洞見結合起來,創造出新的、可能更優的方案。Extropic 的聯合創始人 Guillaume Verdon(更為人熟知的名字是Based Beff Jezos )曾在谷歌從事量子計算工作,他與量子領域的其他研究人員一起,努力消除熱噪聲(隨機電子波動)。那麼,如果反過來利用這些波動呢?Extropic 沒有與電路中固有的隨機性對抗,而是將其視為一種特性。電子可以免費生成概率分佈,這使得概率計算(人工智能的本質)的能耗大大降低。Extropic 汲取了量子計算和經典計算的理念,並以一種看似怪異的方式將它們結合起來。

追求奇思妙想並非易事。人們往往會排斥奇思妙想。貝夫就曾因此遭受網絡匿名人士的無情抨擊。如今,他終於將想法付諸實踐。團隊正致力於更高效地將能量轉化為智能,並催生全新的模型。這或許是人工智能突破局部最優解的一種途徑。

現在斷言熱力學計算將開啟哪些類型的模型和能力還為時過早,但這正是奇特想法的好處之一:它們開啟了斯圖爾特·考夫曼所說的“鄰近可能性”

“鄰近可能性”理論指出,你只能發現與你當前位置相鄰的事物。鍊金術在物理學領域開闢了純力學永遠無法企及的可能性。你需要一些看似不可思議的飛躍才能開闢新的鄰近關係。這種奇特的想法能夠激發其他想法,從而拓展搜索空間。

創新往往源於連接看似毫不相干的領域。奇思妙想通常來自不同領域的融合。牛頓將鍊金術引入物理學,喬布斯將書法引入計算機科學,而Extropic則將量子力學引入經典力學。奇思妙想具有很高的介數中心性。它們連接了知識圖譜中原本互不相連的部分,擴展了相鄰可能性,並促成了全新的組合。這就是所謂的“思想交融”。

有趣的是,雖然考夫曼撰寫了《崎嶇適應度景觀的NK模型》來描述生物系統,但他同樣也可以解釋生物學領域。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發表了DNA的結構。這一發現確立了生物學的“中心法則”:DNA→RNA→蛋白質。生物學從此演變為分子生物學。基因編碼信息。發育是遺傳程序的執行。進化是DNA序列的改變。如果你想了解某種事物,就對其進行測序。更廣義地說,生物學演變成了生物化學。過去70年來,生物學的發展,包括人工智能在生物領域的大量工作,都致力於攀登這座高峰。

如果認為還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那就太奇怪了。如果生物化學目前還無法解釋某些現象,我們只需要更好的工具來理解生物化學即可。

但如果……

自2000年代以來,塔夫茨大學的邁克爾·萊文一直在研究一個奇特的想法:生物電模式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控制系統。如果生物體與其說是執行基因程序的機器,不如說是解決問題的集體智能,那會怎樣呢?

從分子生物學的巔峰時期來看,這似乎是一種倒退。生物電看起來就像是“活力論”,這種古老且已被徹底駁斥的觀點認為存在一種驅動生命體的生命力。多虧了現代生物化學,這種迷信已不再必要。

然而,萊文的工作取得了成功。

他通過操縱離子通道而非基因,使扁形蟲在錯誤的位置長出頭部。他創造了異種機器人,即能夠自組織成自然界中不可能存在的新型形態的蛙細胞。他僅通過調整電壓梯度,就能在蝌蚪原本不會長眼睛的地方誘導出眼睛。他通過破壞蛙胚胎的生物電模式使其形成腫瘤,並通過使生物電信號正常化來阻止腫瘤的形成。幾周前,他甚至提出衰老是目標導向能力喪失的結果

雙頭扁形蟲,萊文實驗室

生物電似乎蘊含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萊文從一座小山上跳下來,不僅開闢了生物學的新領域,還從中挖掘出了大量令人驚歎的相關新思想。

如今,得益於萊文實驗室的研究成果,生物電正從神秘的角落走向主流。本週我遇到了一位創始人,他正在研發用於治療人類的生物電工具。雖然生物化學在生物體的運作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但認識到它可能並非唯一因素,將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瞭解自身,並提升我們改善自身機能的能力。

我認為萊文將來會憑藉這項工作獲得諾貝爾獎。如果他獲獎,他將加入眾多諾貝爾獎得主的行列,這些人最初都曾因作品過於怪異而遭到冷遇。

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芭芭拉·麥克林托克發現基因可以在染色體移動。她稱之為“跳躍基因” 。由於跳躍基因的發現曾遭到嘲笑,她一度停止發表論文數十年。直到1983年,81歲高齡的她才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世紀80年代,巴里·馬歇爾提出,導致胃潰瘍的並非壓力或辛辣食物,而是細菌(幽門螺桿菌)。當時的醫學界對此觀點嗤之以鼻。為了證明自己的理論,他喝下了一杯含有細菌的溶液,結果患上了胃潰瘍,之後又用抗生素治癒了潰瘍。他因此榮獲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82年,丹·謝赫特曼發現了具有“不可能”的五重對稱性的晶體,稱為準晶體。就連萊納斯·鮑林這樣的科學巨擘也對這一發現嗤之以鼻。他打趣道:“根本沒有準晶體,只有偽科學家。”謝赫特曼因此被要求離開他的研究小組。2011年,他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鮑林或許曾因自己那些奇思妙想而深受打擊。上世紀70年代,這位唯一一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獎(且均為個人獨獲)的人,痴迷於維生素C包治百病,從感冒到癌症無所不能。他的想法大多是錯誤的。維生素C並不能做到他所期望的一切,但或許正是因為他認為諾貝爾獎意義重大,所以才如此認真地對待它,並由此引發了對抗氧化劑、營養在疾病中的作用以及正分子醫學的深入研究。如今,大約三分之一的美國成年人表示他們至少偶爾會服用維生素C。

我意識到我舉的例子大多是歷史上偉大的科學家,這對於像我這樣並非歷史上偉大科學家的人來說,可能沒什麼激勵作用。但我這麼做主要是為了說明,即使是偉人,也可能擁有當時被否定但卻正確的奇特想法;同樣,即使是偉人,也可能擁有錯誤的想法,但這些錯誤的想法仍然推動著人類進步。不過,重要的奇特想法並不侷限於科學領域。

我最喜歡的當代例子是傑西·米歇爾斯,他經營著熱門 YouTube 頻道“美國鍊金術” ,以此來展現如何認真對待怪異的想法。

傑西的行事方式與我們之前討論過的科學家們截然不同。他認真對待的那些奇特想法並非出自他本人。相反,他扮演著一座可信度的橋樑,連接著那些提出一些會被其他人視為過於怪異的說法——比如外星人綁架和反重力——的人和主流觀點。幾周前,他接待了丹·謝爾曼,後者聲稱美國國家安全局曾訓練他與外星人溝通。

我喜歡傑西作品的一點是,如果我在別處聽到這個故事,我可能根本不會相信。但自從我親眼目睹傑西對待那些奇特想法的認真態度——他會深入研究那些他認為可信的想法,駁斥那些未經證實的說法,並將看似毫不相干、各自聽起來都很荒謬,但實際上卻相互印證的觀點聯繫起來——我就願意暫時放下懷疑,認真對待他分享的一切。

正因為傑西以主流人士鮮少有的認真態度對待這些想法,他才得以建立起一個非常大的平臺(個人Alpha),我認為,他為推動人類擺脫舒適的局部極限,邁向更高的極限做出了貢獻。

認真對待這些想法也讓我的思維更加豐富,即使它們可能看起來有點另類。我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是,我最認真對待的那些想法看起來是多麼的脫節。

複雜、垂直整合的初創企業和非本地意識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毫不相干。這看似奇怪的組合,甚至可能根本就不是組合。但對我來說,兩者都至關重要,它們深深地吸引著我。前者表明,如果我們願意從零開始構建新的解決方案,就能改善人類現有的資源;後者則表明,改善人類境況本身就具有意義,這一切都有其目的和方向。

在我看來,這構成了一種世界觀的雛形,這種世界觀幾乎與硅谷盛行的世界觀截然相反。它認為人類是奇蹟,而人工智能達到其局部極限非但不會終結人類的統治地位,反而會標誌著左腦唯物主義時代的終結,因為它證明了即使是最聰明的機器也無法企及的奇妙世界。宇宙浩瀚無垠,人類還有許多挑戰等待著我們去征服。

我不知道。這想法很奇怪。


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明天我們將繼續通過郵件向您發送每週簡報。如果您想在此期間閱讀一些資料,不妨看看硅谷銀行發佈的《2025年下半年市場狀況報告》

感謝閱讀!

帕基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收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