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的無聲 IPO:當前盤整並非你所想的那樣

作者:Jordi Visser 翻譯:善歐巴,金色財經

市場低迷是事實

坦白說,當前加密貨幣市場情緒極度糟糕。

標普 500 指數逼近歷史高點,納斯達克指數一路飆升,黃金價格突破 4300 美元,科技股持續反彈。從所有傳統指標來看,我們正處於風險偏好上升的市場環境中 —— 資金不斷流入風險資產,投資者信心充足。

而比特幣呢?它幾乎毫無動靜。

橫盤、盤整、震盪、乏味 —— 無論用哪個詞形容,都掩蓋不了社區中瀰漫的失望情緒。推特上滿是類似的焦慮提問:為什麼其他資產都在漲,唯獨比特幣沒動靜?

這種認知失調顯而易見。比特幣 ETF 成功推出且每月持續吸引資金流入,機構採用進程不斷加速,Genius 法案已通過且 Clarity 法案即將落地,沒有監管打壓,沒有重大黑客事件,也沒有核心敘事崩塌。所有本應起作用的因素,都已成為現實。

然而現實卻是,我們看著其他資產上漲,比特幣卻在原地踏步。

過去幾年,我與加密社區的聯繫日益緊密,這讓我擁有了獨特的觀察視角。我同時關注傳統法幣金融體系與加密生態,逐漸發現一種熟悉的模式 —— 它讓我想起自己成長過程中接觸的傳統市場。二者的相似之處引人注目,差異也同樣顯著,但有時,相似性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顯現。

要是所有人都看錯了呢?

要是比特幣沒有出問題,而是終於迎來了傳統金融意義上的 IPO 呢?

連接兩個世界的橋樑

我進入加密領域的旅程頗具啟發意義,核心在於我並未拋棄對傳統市場的理解,而是帶著這一視角審視加密行業。我越來越清楚地發現,儘管比特幣起源具有革命性且本質去中心化,但其遵循的經濟規律與資本主義本身一樣古老。

早期投資者承擔巨大風險,若投資成功,他們理應獲得豐厚回報。但關鍵在於,最終他們需要兌現這些收益 —— 需要流動性,需要退出渠道,需要分散投資。

在傳統市場中,這個節點被稱為 IPO。這是早期信仰者套現、創始人實現財富自由、風投向有限合夥人返還資金的時刻。這不是失敗,而是成功的標誌。公司不會在 IPO 中消亡,而是完成轉型、走向成熟,股權持有也隨之分散。

比特幣從未經歷傳統 IPO,因為它背後沒有實體公司。但經濟規律不會因結構不同而消失,只會以不同形式呈現。

揭示真相的背離

我們來聊聊當前市場的真實情況。

過去,比特幣的走勢與科技股高度同步,與流動性和風險偏好密切相關。多年來,通過觀察納斯達克指數就能大致預測比特幣的方向。但自 2024 年 12 月起,這種相關性徹底破裂。

這讓許多人困惑 —— 算法交易者、動量投資者都摸不著頭腦。當風險資產普遍上漲而比特幣缺席時,市場敘事就變成了比特幣出問題了。

但從傳統市場經驗來看,這正是 IPO 籌碼派發期會出現的情況。

當一家公司上市,早期投資者開始減持時,即便整體市場上漲,其股價也往往會進入盤整階段。為什麼?因為背後存在特定邏輯:早期投資者並非恐慌性拋售,而是有計劃地減持頭寸。他們行事謹慎,不想壓低股價,也有耐心 —— 已經等待數年,不介意再花幾個月確保減持順利。

與此同時,新投資者會謹慎入場。他們不追高,而是在回調時逐步建倉,等待籌碼派發完成後再加大投入。

結果就是:橫盤震盪讓所有人感到抓狂。基本面良好,整體市場上漲,但股價就是紋絲不動。不信可以看看 Circle 或 Coreweave—— 它們在 IPO 定價後初期暴漲,隨後便進入盤整階段。

這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

如果比特幣的低迷是宏觀因素導致,它應該隨風險資產一同下跌,而非與之背離。如果真的處於加密寒冬,整個行業應該出現恐慌、投降式拋售和聯動下跌。但現實是,我們看到的是更具體的場景:有人在穩定買盤下,有計劃、有耐心地減持。

這種拋售傳遞的信號是我已完成目標,該退場了,而非我很恐慌。

越來越多的證據

隨後,我得到了一個意外卻或許早該出現的印證。

在 Galaxy Digital 近期的財報電話會議上,Mike Novogratz 宣佈,公司已為一位客戶出售了價值 90 億美元的比特幣。90 億美元 —— 仔細想想這個數字。這不是散戶恐慌拋售,也不是交易者被洗盤,而是該領域的早期巨頭有計劃地退出鉅額頭寸。

但他們只是在獲利了結,兌現收益 —— 這正是早期投資者在資產成熟、市場具備足夠流動性支撐大規模退出時,理應採取的行動。

關鍵在於,這位早期巨頭並非個例。

只要懂得解讀鏈上數據,就能清晰看到趨勢:那些多年未移動的舊幣(有些自比特幣價格處於個位數時就一直沉睡),如今突然開始活躍。不是集中爆發,不是恐慌性轉移,而是自今年以來(尤其是夏季之後)穩步、有計劃地移動。那些在比特幣還是密碼朋克實驗時就囤積的地址,終於開始轉移持倉。

看看恐懼與貪婪指數,再看看社交平臺情緒 —— 社區士氣低落,散戶紛紛投降。這正是聰明錢向弱勢持有者派發籌碼時,會出現的典型情緒狀態。

但大多數人忽略了一點:若理解當前所處階段,這種情緒實際上是看漲信號。

早期持有者的心態

換位思考一下:假設你是 2010 年挖礦獲得比特幣的人,或是在 100 美元、甚至 1000 美元價位買入的早期投資者。

你經歷過 Mt. Gox 交易所倒閉、中國多次禁令、2018 年熊市、新冠疫情、監管不確定性,也忍受了主流媒體十多年來將比特幣稱為騙局的評價。

在幾乎無人相信時,你選擇相信;你承擔了風險,也最終獲得了成功 —— 比特幣的發展超出了幾乎所有人的預期。

但現在該做什麼?

你手握足以改變幾代人命運的財富,生活狀況也已改變。或許你即將退休,或許孩子要上大學,或許想分散投資人工智能領域、買一艘傑夫・貝佐斯級別的遊艇、創業,或是單純享受多年耐心等待的成果。

而如今,你終於能在不摧毀市場的前提下退出頭寸。

這是前所未有的機會。

多年來,市場一直缺乏足夠流動性。2015 年,若想賣出 1 億美元比特幣,必然會導致價格崩盤;2019 年,賣出 10 億美元也會面臨同樣問題 —— 市場無法承接如此大規模的拋壓。

但現在不同了:ETF 提供了機構買盤,大公司將比特幣納入資產負債表,主權財富基金紛紛入場。市場終於成熟到,早期持有者可以退出大額頭寸而不引發混亂。

更關鍵的洞察是:他們選擇在風險偏好上升的環境中減持,正是因為此時買家有足夠資金。當股市上漲、信心高漲、流動性充裕時,就是派發籌碼的最佳時機。在恐慌情緒中拋售會壓低比特幣價格,而在其他資產走強時減持,只是明智的商業決策。

這正是早期巨鯨一直等待的時刻 —— 他們要的不是特定價格(價格早已達標),而是流動性、市場深度,以及真正退出的能力。

使命已經完成,比特幣證明了自身價值,現在是時候收穫回報了。

為何當前並非熊市

我已經能聽到質疑聲:這聽起來像是你在為四年週期末的熊市找藉口。

這種質疑合理,所以我們來談談當前情況的本質不同。

熊市由恐懼、宏觀環境惡化、對核心敘事失去信心驅動。還記得 2018 年嗎?交易所接連倒閉,ICO 被曝光為騙局,整個行業都透著欺詐氣息 —— 人們拋售是因為擔心比特幣會歸零。

還記得 2020 年 3 月嗎?全球疫情爆發,所有資產暴跌 —— 人們拋售是為了換取現金生存。

但當前情況完全不同。

如今,比特幣的基本面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強的:曾被認為絕無可能的 ETF 獲批成為現實,機構採用加速推進,減半如期而至(每四年一次,如同時鐘般精準),網絡安全性達到新高,哈希率創歷史峰值,穩定幣採用率上升,資產代幣化進程推進,網絡效應即將帶來交易量爆發 —— 加密行業的願景終於成為現實。

儘管如此,所有人都必須記住:距離加密行業最黑暗的時刻(價格崩盤、欺詐曝光、監管反噬)僅過去三年。山寨幣價格仍較當時高點低 20%-50%,過去兩年,是比特幣在支撐整個行業。

風投和對沖基金曾是加密行業的主要投資者,卻在泡沫破裂後一蹶不振。他們仍在為加密和 SaaS 投資(受人工智能崛起衝擊)的損失療傷。

當前的拋售者並非因為失去信心,而是因為贏了 —— 這是關鍵區別。

熊市中,買家消失,價格崩盤是因為所有人想退出,卻沒人願意入場。但看看現實:比特幣在盤整,而非崩盤。每一次回調都有買盤承接,價格沒有創出新低,而是維持在區間內。

買家確實在入場,只是不激進、不情緒化。他們耐心建倉,等待籌碼派發完成。

這與大型 IPO 後鎖定期到期的模式完全一致:股票不會崩盤,而是盤整;早期投資者減持,新的長期持有者建倉;股權從願景家轉移到機構手中。

從傳統市場汲取的教訓

若想理解比特幣當前階段,不妨看看那些偉大科技公司 IPO 後的走勢。

亞馬遜 1997 年以 18 美元 / 股上市,三年內漲至 100 美元,隨後兩年幾乎橫盤 —— 即便互聯網行業持續增長。為什麼?因為早期投資者和員工終於獲得流動性,開始減持。許多在 1 美元價位相信亞馬遜的人,在 100 美元時套現離場。他們的選擇沒錯,畢竟獲得了 100 倍回報。但股票需要消化這些拋壓,才能繼續上漲。

谷歌 2004 年 IPO 後,股價近兩年處於盤整;臉書(現 Meta)2012-2013 年也出現同樣情況 —— 鎖定期到期引發大幅波動和橫盤交易。

這很正常,也很健康,更是成功的體現。

公司不會在這個階段衰敗,資產也不會消亡。真正發生的,是權力交接 —— 早期信仰者將接力棒傳遞給新一代持有者,後者以更高價格買入,且投資週期不同。

從密碼朋克到機構,從自由主義理想主義者到企業財務部門,從忠實信仰者到管理數十億美元的受託人。

無關好壞,只是演進 —— 這是成功資產的自然生命週期。

權力的交接

這種轉型意義深遠,值得重視。

比特幣誕生於一種意識形態,由信奉去中心化、追求脫離政府控制、相信數學確定性勝於機構信任的密碼朋克創造。早期 adopters(採用者)是叛逆者、非主流群體和願景家,他們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潛力。

如今,這些人獲得了應有的回報,正在傳遞接力棒。而接過接力棒的實體,更少關注意識形態,更看重回報。貝萊德(BlackRock)不在乎成為自己的銀行,只關心投資組合分散化和風險調整後收益。

這是一種損失嗎?在某些方面是的。比特幣可能再也不會有早期那種激進活力,一年 100 倍回報的日子或許已結束,隨著持有者結構分散,曾創造鉅額財富的波動性也會減弱。

但這也是一種勝利 —— 比特幣存活足夠久,久到變得乏味;它的成功如此徹底,久到早期信仰者能真正套現離場;它的價值被證明到,連全球最保守的金融機構都開始買入。

更重要的是,從市場結構來看,這種籌碼派發長期而言極具看漲意義。

為何分散持有優於集中持有

觀察傳統市場讓我明白一個適用於比特幣的道理:集中持有脆弱,分散持有具備反脆弱性。

當比特幣主要由數千名早期 adopters 持有時,市場本質上不穩定 —— 少數幾個錢包就能大幅影響價格,一個人的拋售決定就能引發市場連鎖反應。價格波動劇烈,只因持有者結構不穩定。

但隨著持有分散化 —— 數百萬投資者持有小額頭寸,而非數千人持有鉅額頭寸 —— 市場結構會變得更穩定。

實際想想:若 100 人持有 50% 的供應量,其中 1 人決定拋售,就有 0.5% 的總供應量湧入市場,必然影響價格;但若是 100 萬人持有 50% 的供應量,即便 1 萬人決定拋售,總拋壓仍為 0.5%,但會分散在不同時間、不同價格、不同平臺的數千筆交易中,影響被稀釋。

這正是 IPO 後的情況:初始股東群體很小(創始人、早期員工、風投),IPO 和鎖定期到期後,持股分散化 —— 持有者從數百人變為數百萬,包括指數基金、散戶和機構。

股票波動性降低,並非因為公司吸引力下降,而是因為持有者結構更穩健。

比特幣當前正經歷這一轉變。曾能憑一己之力影響市場的早期巨鯨,正通過 ETF 向數千家機構投資者、通過交易所向數百萬散戶、向企業財務部門和養老基金減持。

每一枚從集中賬戶轉移到分散賬戶的比特幣,都讓網絡更具韌性、價格更穩定、資產更成熟。

誠然,這意味著過去那種 10 倍漲幅的日子可能已成為歷史,但也意味著集中拋售引發災難性崩盤的風險在降低。

分散的持有者結構,是區分投機資產與持久價值儲存工具的關鍵,也是讓比特幣從魔法互聯網貨幣升級為全球貨幣資產的必經之路。

未來時間線

若這一觀點正確(我認為證據強烈支持這一判斷),投資者應期待什麼?

首先,要有耐心。IPO 籌碼派發期通常持續 6-18 個月,當前進程可能已進行數月,但尚未結束。此外,比特幣的週期比法幣資產更快,按比特幣時間計算,我們可能已遠超 6 個月。目前,預計橫盤將持續,比特幣仍會因不隨風險資產上漲讓人們失望,市場情緒可能仍會低迷一段時間 —— 且不會有明確信號,上漲可能在利好早已存在的情況下突然啟動。

其次,波動性降低。隨著持有分散化,以往週期中劇烈的漲跌會緩和 —— 曾經常見的 80% 跌幅可能變為 50%,50% 跌幅變為 30%;10 倍漲幅可能變為 3 倍。這會讓追求高風險的投機者失望,但會讓風險管理者安心。

第三,與傳統風險資產的相關性可能在派發期結束後恢復。一旦早期巨鯨完成減持、持有充分分散,比特幣可能重新跟隨市場情緒波動,只是波動性會更低、更穩定。

第四(關鍵一點):只有在籌碼派發基本完成後,市場情緒才會改善。當前人們感到沮喪,是因為不理解所處階段 —— 他們等待比特幣跟上股市漲幅,擔心四年週期終結。耐心點,一旦沉重拋壓解除、機構耐心建倉吸收完早期供應,前路就會清晰。

確切時間線無法預測,但只要見過傳統市場的類似模式,就能識別當前趨勢。

資產類別的成熟

每一項革命性技術都會經歷這樣的演進。

互聯網早期,信仰者創立的公司雖無商業模式,卻堅信連接將改變世界。他們是對的,許多人變得極其富有。隨後是互聯網泡沫破裂與行業整合,股權持有轉移,夢想家讓位於實幹家。互聯網沒有消亡,反而真正實現了願景 —— 只是比早期炒作的時間線更長。

個人電腦、手機、雲計算、人工智能 —— 所有變革性技術都遵循類似軌跡:早期信仰者承擔巨大風險,技術成功後獲得豐厚回報,最終兌現收益;隨後進入轉型期,看似失敗,實則走向成熟。

比特幣正沿著完全相同的路徑發展。

早期持有者在比特幣可能歸零的階段承擔風險,忍受嘲諷、監管不確定性和技術難題,搭建基礎設施,挺過 Mt. Gox 倒閉危機,在擴容之爭中堅守,在無人傾聽時積極宣傳。

他們成功了 —— 比特幣如今已是市值超 1 萬億美元的資產,得到全球最大金融機構認可。

現在,他們正在收穫應得的利潤。

這不是比特幣的終結,甚至不是終結的開始,而是開始的終結。

從投機到機構持有,從密碼朋克實驗到全球資產,從集中持有到分散持有,從劇烈波動到穩定,從革命性到基礎性。

派發期的機會

讓我有信心的原因是:我見過兩面。

我理解傳統金融的運作方式,熟悉 IPO、鎖定期到期、機構建倉的模式;也理解加密社區 —— 那些希望、失望,以及這次不同的信念。

有時確實不同,有時則不然。

當前比特幣的情況並非不同,而是數百年來主導市場的經濟規律,在新場景中的體現。

所有人感受到的低迷情緒,並非失敗的信號,而是處於旅程最艱難階段的標誌 —— 早期信仰者套現,後期信仰者感覺錯過機會。這個階段令人不適、沮喪,卻必不可少。

給長期投資者信心的關鍵洞察是:一旦籌碼派發完成,比特幣的結構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大。

當持倉從數千名早期巨鯨分散到數百萬投資者手中,資產會更具韌性,更難被單一實體操控,更穩定、更成熟,也更能承接大量資金而不引發劇烈波動。

IPO 已近尾聲,早期巨鯨正在收穫回報。而最終呈現的比特幣,將為下一階段做好準備 —— 不再是追求鉅額回報的投機工具,而是擁有分散、穩定持有者結構的基礎性貨幣資產。

對於那些在 100 美元買入、夢想漲到 1000 萬美元的人來說,這可能聽起來很乏味。但對於管理數萬億美元的機構、尋求資產負債表分散化的企業、探索儲備資產的國家而言,乏味正是他們想要的。

集中持有的刺激正被分散持有的持久取代,早期信仰者將接力棒傳遞給以更高價格買入、動機不同的長期持有者。

這就是成功的樣子,這就是比特幣的 IPO。

一旦這一過程完成,籌碼派發結束,持有充分分散,真正的機構採用才能正式啟動 —— 因為市場終於能承接大量資金,而無需擔心鉅額集中持倉等待退出的壓力。

當前盤整令人沮喪,情緒糟糕,與風險資產的背離令人困惑。

但比特幣的基本面從未如此強勁,而持倉從集中到分散的結構變化,正是它從革命性實驗升級為持久貨幣資產的必經之路。

早期巨鯨正在經歷屬於他們的流動性事件,就讓他們去吧 —— 這是他們應得的。而他們留下的比特幣,比當初持有時更強大、更分散、更具韌性。

這不是絕望的理由,而是建倉的機會。比特幣的波動性,是它誕生階段的代價;而它的穩定性,將是它成熟階段的證明。

相关赛道: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收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