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何時迎來“ChatGPT時刻”?具身智能爆發前夜,行業人士的幾點思考

從技術突破到商業落地,機器人產業正站在新一輪爆發的起點。在資本、政策和場景的多重驅動下,機器人是否已迎來自己的“ChatGPT時刻”?人形是必選還是可選?

這些問題背後,宏觀數據給出行業一定參考。

IDC今年7月預測,到2029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將突破4000億美元,其中中國市場佔近半。同時,2024年全球商用服務機器人出貨量已超10萬臺,其中送貨機器人和清潔機器人分別以38.4%和33.3%的份額位居前列,而中國廠商在此領域出貨量佔比高達84.7%。

針對人形機器人市場,IDC預測2025年中國商用人形機器人出貨量約5000臺,2030年將增至近6萬臺,年複合增長率超95%。種種跡象表明,從勞動力短缺到技術革新,機器人市場正在快速擴張。

圍繞多個話題,界面新聞記者在ROSCon China 2025期間與多位行業人士聊了聊,共同探討機器人領域關注較高的幾個問題。

話題1:具身智能何時能迎來自己的ChatGPT時刻?

對於具身智能的ChatGPT時刻,幾位行業人士的觀點並不一致。

地瓜機器人開發者生態副總裁胡春旭接受界面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他對具身智能和機器人行業未來充滿信心。

“從大模型和AI驅動看,我們正在進入智能化時代,機器人必然會被AI重塑。我對具身發展非常看好,堅信未來會有機器人大規模落地。”儘管他也承認,目前存在通用性不足的問題,“一個場景裡機器人做得不錯,換到另一個場景卻可能失敗率飆升。”但在他看來,這是必經的過程。

深圳市機器人協會秘書長譚維佳也指出,前十年內機器人滲透率一直很低,“僅個位數”,原因在於每進入一個新場景都要進行高昂的二次開發,企業難以承受成本。而具身智能給產業“開了命”,縮短了開發和實施週期,讓更多基礎性能改進能用上AI算法。

她認為,具身智能有可能催生類似ChatGPT的湧現現象,也可能先在特定場景積累數據,“沿途下蛋”創造商業價值機會。

與之對應的是一些辯證的聲音。

非夕科技創新業務技術負責人施豐鳴在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提醒說,具身智能是實現通用人工智能的潛在路徑之一,技術瓶頸和商業困境是真實存在的,“短期過度宣傳要謹慎看待,長期則應保持理性樂觀。”

他強調,更重要的是解決“智能”如何與真實物理世界進行有效可靠交互的根本問題。

那麼,在政策與資本關注下,是否意味著正在“等待一個拐點”?多位行業人士在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的觀點更偏向“沿途開花”。

大灣區大學信息學院訪問學者姚嘉俊認為,應當把“長遠樂觀”與“短期務實”並行起來:一方面,具身智能的真正突破需要底層架構的重構,當前主流VLA在信息流與控制流強耦合,設計偏簡單,疊加本體通信與算力限制,難以在非標環境保持穩定泛化;另一方面,真實數據的獲取本身也面臨人因阻力。

“因此與其一上來追求通用機器人,不如先在招工難、風險高的工位做‘場景通用’,以點帶面,沿途沉澱高價值數據與工藝know-how。”姚嘉俊表示。

話題2:人形,是必然形態還是可選方案?

人形機器人的未來之路在業內一直存在爭議。麥肯錫今年6月發佈的分析指出,一般用途機器人形式多樣,不一定要仿人,但人形機器人的外形確實在適應現有環境上具有優勢,它們可以在為人設計的空間中行動,無需大規模改造工作環境,這是人形機器人的獨特賣點。

然而,從產業應用角度看,目前商業落地路徑更偏向靈活多樣。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具身天工事業部負責人劉益彰提到,目前國內人形機器人市場剛起步,去年銷量僅數百臺,今年預計增至約2萬臺,“這些機器人多數投向科研和教育領域,真正走入工業或服務場景還在驗證中。”

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感知與自主系統技術專家Echo也建議,不必急於一次吃下所有場景,而應像互聯網、航天技術發展一樣,先在一些特殊、國家層面支持的場景中投入,積累經驗再推廣。

芝能智芯煙煙則從應用結構化的角度分析,家庭陪護等非結構化場景技術難度大,短期應先從半結構化場景起步再逐步過渡。她還提到機器人租賃(RaaS)服務模式,可以降低初期投入門檻,讓企業先試用再擴展。

總的來看,業內更認可的是因場景而異的思路。人形機器人並非所有應用的必需品,但在與人類生活環境無縫銜接時擁有天然優勢,替代方案可以是配合環境改造或選擇其他平臺解決方案。

話題3:成本與場景,ROI如何實現?

機器人能否真正走向市場,成本和應用場景的匹配至關重要。儘管市場前景廣闊,但目前機器人的實際滲透率仍然很低。

譚維佳指出,製造業機器人滲透率僅為個位數,即使是在智能輔助方面也難有顯著突破,原因就在於每進入新場景都需要昂貴的二次開發和部署。

實際上,企業需要明確ROI才能大規模採用,否則即使設備能24小時工作,由於效率達不到預期,也難以收回成本,這就要求廠商根據場景需求優化配置。

姚嘉俊也補充指出,在焊接等非標場景中,工人對數據採集存在排斥心理,擔心被替代。他認為,與其追求一步到位的通用機器人,不如先在特定高危或招工難領域實現場景通用,逐步推動技術落地與效益回報。

古月居聯合創始人顧強類比手機產業史,認為隨著量產和技術成熟,機器人成本終會下降,但眼下核心還是先聚焦有效場景。

劉益彰則強調,人形機器人的真正價值來自“情感和服務”附加值,而不僅僅是硬件成本。他指出,目前不少企業為了拿單打價格戰,價格已接近虧本,“這樣的內卷不利於行業健康”。

幾位行業人士普遍認同,在價格落地前,機器人需要首先證明自身能解決問題,出現實際使用場景再談降價才更有意義。

話題4:數據與標準限制如何解?

數據採集與標準化瓶頸長期制約機器人發展。

胡春旭坦言,目前業界尚未形成統一的數據採集標準,各家對視覺、語言、力反饋等多模態數據的採集標準不一。而缺乏統一標準意味著現有數據多為髒數據,質量參差不齊,難以直接餵給VLA等模型使用。

他指出,與汽車自動駕駛相比,機器人缺乏數量級的數據樣本,“路上跑幾千萬輛汽車就能獲得海量真實數據,但機器人場景沒有那麼多樣本,數據問題是最大的痛點。”

同樣,譚維佳也提到,以往依賴單一機器人構型採集數據效率低下,遷移到其他結構需要大量重複工作,需建立通用方式或世界模型來實現跨平臺遷移。

標準化方面,業內尚在建設早期。劉益彰透露,人形機器人從工藝流程到測試標準、性能指標乃至關鍵部件接口,目前都還沒有定論。例如什麼樣的運動安全性才算合格、機器人的可靠性和耐用度如何評價,都沒有統一的規範。缺少標準意味著各家各自為陣、難以規模化推廣。

此外,企業對於數據共享也持謹慎態度,傳感器廠商和算法公司擔心核心數據成了自身商業秘密,不願意輕易放開。幾位行業人士向界面新聞表達了相似的觀點:只靠單一機構或國家很難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更開放的開源平臺和生態來協作制定標準。

按照多位行業人士的觀點,通用人工智能雖然是終極目標,但產業落地的路徑或許更像是在實際場景中“沿途下蛋”,逐步積累數據、優化模型、降低成本,才能最終釋放生產力和生活潛力。

本文來自“界面新聞”,作者:徐美慧,36氪經授權發佈。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收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