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DeFi 一直處於機構策略的邊緣,對加密原生基金來說只是新鮮事物,而對其他所有人來說都是合規方面的難題。
然而,監管措施正逐步改變這種局面。在已持有數位資產的傳統對沖基金中,43%計劃在未來三年內拓展至去中心化金融(DeFi)領域,主要途徑包括代幣化基金、代幣化資產以及直接參與平台活動。
該群體中近 33% 的人預計 DeFi 將以需要適應的方式顛覆他們目前的運營,而不僅僅是進行漸進式調整。
同一資料集顯示,目前有 55% 的傳統對沖基金持有加密貨幣資產,高於 2024 年的 47%。這些數據來自 AIMA 和普華永道於 11 月 5 日發布的《2025 年全球加密貨幣對沖基金報告》。
該報告調查了 122 位經理人和投資者,他們管理的資產總額達 9,820 億美元。
在投資加密貨幣的對沖基金中,71%計劃在未來十二個月內增加投資比例。
目前的模式是,管理者首先對比特幣、以太坊和交易所交易產品進行標準化管理。現在,他們正在規劃如何連接鏈上流動性、可編程抵押品和可組合的基礎設施。 DeFi不再是設想,而是三年計畫的一部分。
提高效率以因應營運中的未知因素
這種吸引力源自於這樣一個假設:鏈上軌道可以完成中心化系統無法完成或無法有效完成的任務。衍生性商品仍然是傳統加密貨幣投資基金的主要工具,67% 的此類基金都在使用衍生性商品。
這些基金經理人依靠槓桿、對沖和資本效率來維持營運。 10月10日的閃崩導致超過190億美元的槓桿頭寸被清算,並對中心化交易所造成了嚴重衝擊,而去中心化交易所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
當你的商業模式依賴流動性強、全天候開放的市場,即使在週末和監管假期也保持開放時,抗壓能力至關重要。
但僅憑韌性並不能解釋路線圖上的佈局。 DeFi 提供可程式性,這體現在抵押品即時轉移、收益透明累積以及原子性結算等方面。
對於探索代幣化結構的基金而言(近 33% 的受訪者已將此作為優先事項),DeFi 原語將成為基礎設施層,而不是投機性疊加層。
代幣化的貨幣市場基金和國債已用於流動性管理,它們代表了數位資產的受監管入口。一旦基金的份額被代幣化,問題就從“我們是否應該涉足DeFi?”轉變為“哪些DeFi協議符合我們的託管、合規和風險框架?”
這些漏洞是結構性的,而不是理論上的,因為法律的不確定性被認為是代幣化應用的最大障礙,72% 的受訪者都提到了這一點。
智能合約風險、託管標準以及缺乏機構級審計追蹤等問題仍未解決。即使在計劃涉足DeFi領域的基金中,也有21%認為這項技術“與我們的商業模式無關”,7%擔心營運風險可能達到“不可接受的水平”。
這種分裂反映了該行業內部正在進行的協商。對沖基金而言,DeFi 值得研究,但前提是其底層基礎設施運作良好且監管機構允許其發展。
監管作為一種許可結構
時機決定了監管策略從觀察轉向實施。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主席保羅·阿特金斯領導的「加密項目」標誌著監管重心從執法轉向框架構建。
美國貨幣監理署(OCC)的第1183號解釋性函件允許銀行託管和結算數位資產。 《GENIUS法案》正式確立了穩定幣的監管,使其從監管灰色地帶轉變為機構級結算工具。
這些措施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它們表明鏈上活動可以在受監督的參數範圍內進行。
傳統對沖基金認為法律和合規服務是最需要改進的領域,40% 的對沖基金將其列為首要考慮因素,幾乎是 2024 年持相同觀點的 17% 的兩倍。
主經紀商、託管和銀行服務等環節緊隨其後。這些架構的重要性表明,對沖基金需要可靠的法律意見、可審計的託管方案以及不會關閉我們帳戶的交易對手。
DeFi之所以進入路線圖,正是因為它開始變得可監管,而不是因為管理者突然發現了收益耕作。
機構投資人群體也印證了這個趨勢。在受訪的資產配置者中,47%表示,不斷變化的美國監管環境促使他們增加加密貨幣的投資。
家族辦公室和高淨值人士仍然是加密貨幣對沖基金最大的投資者群體,但基金中的基金參與率從 2024 年的 21% 躍升至 2025 年的 39%。
來自退休基金、基金會和主權財富基金的機構資本佔比達到 20%,高於先前的 11%。這需要長期資本,DeFi 必須達到這一標準,否則將被邊緣化。
如果 DeFi 成為基礎設施會發生什麼?
如果 DeFi 從實驗階段過渡到基礎設施階段,其連鎖反應將重塑的遠不止基金運作。託管將變得可編程,抵押品的轉移將基於代碼執行而非人工指令。
主經紀業務拆分為模組化服務,其中一家供應商負責法律包裝,另一家負責鏈上執行,第三家負責監控風險。
基金管理實現即時化:淨值計算持續進行,而非在月末進行;結算方式從 T+2 過渡到原子最終性。
這些變化有利於那些能夠快速建構或整合的基金。規模較小的基金經理人本來就更有可能探索代幣化(37% 對比 24% 的大型基金經理人),如今他們又能獲得以往只有數十億美元級平台才能享有的流動性和基礎設施。
宏觀策略基金對去中心化金融(DeFi)表現出最高的興趣,佔比高達67%,主要得益於鏈上市場的全球化和全天候特性。率先行動的基金經理人制定了行業標準,而觀望者則只能沿用他人的架構。
另一方面,風險也會隨之累積。鏈上透明性暴露了那些依賴不透明性的策略。可組合性引入了系統性關聯,因為一個協定中的漏洞會擴散到所有整合位置。
治理代幣模糊了投資和營運控制之間的界限,造成了監管上的模糊性,即什麼構成證券以及誰負有信託責任。
DeFi 並不能消除交易對手風險,而是將其重新分配給代碼審計員、預言機提供者和協議開發人員,而這些人都無法完全融入現有的責任框架。
什麼因素會破壞這論點?
美國的監管政策清晰並不一定等於全球政策一致。
歐盟的MiCA框架、香港的許可製度和新加坡的數位支付代幣方法都制定了不同的標準。
跨司法管轄區營運的基金必須協調關於證券的定義、託管人資格以及智能合約何時構成受監管服務等相互衝突的定義。
50% 的 EMEA 受訪者認為互通性問題是代幣化的障礙,這反映了這種碎片化現象。
技術債累積速度遠超過機構記憶的保留速度。大多數DeFi協議的設計初衷是面向匿名散戶用戶,而非用於KYC驗證、提交可疑活動報告(SAR)以及產生可審計交易記錄所需的資金。
對無需許可的基礎設施進行合規性改造比從頭開始建立合規系統要複雜得多,但現有 DeFi 網路的流動性和可組合性優勢使得放棄現有系統變得不切實際。
由許可分叉、混合模型和受監管前端組成的中間道路,無法完全滿足任何人的需求,但可能是監管機構和分配者都接受的唯一道路。
與機構投資者的雄心相比,投資者需求仍然疲軟。在對代幣化感興趣的對沖基金中,41%的基金將「缺乏投資者需求」列為主要障礙,僅次於法律的不確定性。
資產分配者希望獲得代幣化所承諾的營運效率提升,但由於託管標準、稅務處理和破產保護尚未確定,很少有人願意成為先行者。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確實存在:基金經理人不會在投資者提出要求之前進行代幣化,而投資者也不會在基礎設施大規模驗證其有效性之前提出要求。
誰控制入口匝道?
DeFi路線圖不僅僅是技術應用的故事,它還關乎誰來制定傳統金融與鏈上基礎設施融合的規則。
如果對沖基金使用 DeFi 原語來建立自己的代幣化結構,它們就可以控制發行、治理和費用收取。
如果他們依賴第三方平台,例如提供「DeFi-lite」產品的中心化交易所,或將無需許可的協議封裝在許可介面中的託管機構,他們就放棄了控制權,以換取監管保護和操作簡便性。
10月10日的閃崩預示了風險的嚴重性。集中式交易場所由於槓桿和流動性的集中,在連鎖清算中不堪負荷。
去中心化交易所將風險分散到各個獨立的流動性池中,吸收了衝擊,沒有出現系統性故障。
那些畢生致力於管理尾部風險的管理者們自然不會忽視這一教訓。如果DeFi基礎設施在壓力下比中心化方案更穩健,那麼從路線圖到現實的轉變將會加速。
如果未能成功,一旦發生重大協議漏洞或治理失敗導致機構資本損失殆盡,三年期限將無限期延長。
最終結果與其說取決於技術,不如說取決於協調。監管機構必須決定是否允許將鏈上執行與鏈下合規結合的混合模式。託管機構必須建立既能保護私鑰又不犧牲可程式化的解決方案。
審計人員必須制定機構層面的智慧合約安全驗證標準。而對沖基金則必須決定是參與建造還是被動接受這項基礎設施。
將 DeFi 納入發展路線圖的 43% 的人認為,答案終會到來,而搶佔先機總比亡羊補牢要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