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债信评等遭遇下调,引发市场对真正风险的关注。桥水创办人 Ray Dalio 指出,违约的形式不仅是「不还钱」,更可能是透过印钞「贬值还债」。随著财政赤字进入不可逆阶段,联准会的政策工具逐渐失效,「财政主导」成为新常态,美国货币体系与财政结构也将受到严重动摇。
(美国国债为何降评?对持有大量美债的台湾有何影响?研究机构:技术上信用评级没有改变)
Table of Contents
Toggle美债评级失真:你拿到的钱还值钱吗?
近期美国主权债务的信用评等再度被下调,引来财经界对「名目安全 (Nominal Safety)」与「实质安全 (Real Safety)」差异的关注。桥水基金创办人 Ray Dalio 昨日的推文指出,评等机构只评估政府是否会「付不出钱」,却忽略了政府「印钞贬值」的更大风险:
政府可能透过印钞还债,导致债券持有人的损失来自于「收到的钱变得更不值钱」,而不是「收到的钱变少」。对在乎自己资产实际购买力的投资人来说,美债风险其实远比信评机构所显示的还要高。
(Ray Dalio 警告全球秩序正面临百年一遇崩溃:债务、货币、政治与关税风暴交织而来)
黄金多头 Peter Schiff 进一步强调,当债务以本国法币发行时,通膨才是主要风险。而对于无法投票的外国债权人来说,他们更容易成为通膨的牺牲品,因此「外国持有的美债违约风险」也应该被纳入考量。
由此可见,「名目安全」是可以兑现的,但「实质安全」才是真正风险的核心。
前联准会主席早已预言:我们保证支付,但不保证购买力
Dalio 一席话不禁让人想起前联准会主席 Alan Greenspan 在 2005 年的一段发言:
我们可以保证支付现金的能力,但无法保证其购买力。
这与 Dalio 的观点不谋而合:「当代最可怕的违约形式,不是债务毁约,而是透过通膨把价值『偷走』。」
(关税战及川普政策反复后的全球资金大转向:美国国债避险地位松动了吗?)
财政主导时代来临:联准会已束手无策
加密媒体 Swan 另一则推文则表明,我们已经进入「财政主导 (Fiscal Dominance)」的新货币体系时代。传统上,市场将目光聚焦于联准会的利率与 QE 政策,然而如今真正定调市场的,是美国财政部与国会。随著债务赤字失控,联准会的操作空间越来越小:
利率无法继续升高,否则将引爆财政危机
缩表只能短期进行,无法持久
一旦通膨升温,央行也无力反击
金融分析师 Lyn Alden 总结道:「这些旧有工具已不再管用,这是完全不同的体制。」
(美元霸权退场是美国金融体系转型的必要部分:投资人如何应对「后美元时代」?)
债务赤字是「结构性」而非「周期性」
Swan 担忧,美国当前的财政赤字问题早已超出周期波动范畴,而是深层的结构性缺陷:
赤字不再是景气低迷的暂时副作用,而是国家制度设计的长期结果。
这也让「Nothing Stops This Train.」这句迷因成为当前美国经济危机的缩影。当赤字无止境,当通膨成了政策工具而非敌人,逃生也是一种解方。比特币与黄金等抗通膨资产的角色也在此背景下被重新审视。
联准会将转向?数据是粉饰还是讯号?
市场普遍预期联准会可能即将转向,加密 KOL @Vito_168 认为联准会并不会公开承认美债市场流动性即将崩溃的现实,取而代之的,将会是「数据开始变好」的叙事,比如「通膨降温、经济放缓、宽松政策奏效」等:
辛苦点加班,把数据微调得刚好就好,反正大多数所谓的宏观分析师也看不懂。
他戏称,届时川普可能还会宣称这是他的胜利,成功说服了鲍威尔为选情护航。
美债危机风暴,你准备好了吗?
当评级不再可靠,当央行无能为力,当结构性赤字与财政主导已成定局,投资人所要面对的不只是市场波动,而是整个货币制度转型的风险与机会。
Dalio 一再警告,未来的资产配置逻辑,必须应对这场正在发生的体制转变,每个人或许都需要准备好自己的「逃生舱」。
风险提示
加密货币投资具有高度风险,其价格可能波动剧烈,您可能损失全部本金。请谨慎评估风险。
Jim Chanos 是华尔街传奇空头,以精准狙击财务有问题的公司闻名,其成名战为做空安隆 (Enron)。2001 年,他早在安隆破产前一年就发现其财务造假,大举做空并获利丰厚,一战成名。他是做空基金 Kynikos Associates 的创办人,不过该基金已于 2023 年关闭,转向家族办公室。
其他经典做空案例包含瑞幸咖啡丶中国恒大集团及特斯拉等,他长期质疑 TSLA 估值过高,但近年特斯拉股价强势使其付出惨痛代价。他的投资哲学是专注在寻找价值陷阱,擅长分析财务报表漏洞,找到那些有问题的公司。而最近一次则是选择高调做空 Strategy (原 MicroStrategy),批评其「比特币代理股」的溢价荒谬,并同步买入比特币对冲。
Table of Contents
Toggle知名空头:持有 BTC 并做空 MSTR 对冲操作
Jim Chanos 透露,他正同步进行一项对冲操作:做空 Strategy 股票,同时直接买入比特币。他解释道:「我们不过是复制微策略与其共同创办人 Michael Saylor 的操作,」他补充:「卖出微策略股票转持比特币,等于用 1 美元成本获取 2.5 美元价值。」
Strategy 透过举债持续加码比特币,导致其股价相对比特币持仓价值存在巨幅溢价。Chanos 批评,这种模式正引发荒谬的模仿效应,越来越多企业向散户兜售「我们将以公司形式持有比特币」的故事,要求市场给予相同溢价。
(知名做空投资者 Jim Chanos:做多比特币+放空微策略进行套利)
「MicroStrategy和其模仿者本质上是将企业财务操作包装成比特币投资工具,」Chanos 向 CNBC 表示:「我们只是复制他们的策略,卖出被高估的 MSTR 股票,转投真正的比特币。」
过去一年间,Strategy 股价暴涨逾 220%,同期比特币涨幅约 70%。Chanos 强调,此价差反映散户投机热度:「这不仅是套利机会,更是观察零售市场狂热的温度计。」
Strategy 信徒:做空 MSTR 做多 BTC 策略就是 BTC 燃料
而 Teahouse Finance 的执行长 Fenix 则表示一堆基金在用「做空 MSTR 做多 BTC」的战术,然后眼睁睁看著 MSTR 从 150 涨到现在的 400,空军痛不欲生。目前 MSTR 的「days to cover」一直稳定在约 1.5 天,是非常健康的指标,因此我们应该张开双臂欢迎这种策略,因为 MSTR 的本质就是奠基于 BTC 长期的成长价值。
他指出 Michael Saylor 已经建立起一道平均买入价约每颗 70,000 美元的 BTC 护城河,除非 BTC 未来大跌至 70,000 美元以下,否则根本不可能真正打穿 MSTR 的股价防线。大家一起「做空 MSTR 做多 BTC」的策略,反而会进一步推升 BTC 的价格,最后再一起被新入场的买盘彻底嘎爆。
他表示传统金融之所以会有这种套利想法,是因为传统基金无法接受 MSTR 举债买 BTC 的金融模式,认为这种操作是一种庞氏骗局。但 Michael Saylor 的高明之处正是洞察到了未来美元购买力将持续下降,除了持续买入 BTC 这种稀缺资产外,透过举债 (欠下会持续贬值的货币) 购买更多稀缺资产,正是相辅相成一体两面的策略。
风险提示
加密货币投资具有高度风险,其价格可能波动剧烈,您可能损失全部本金。请谨慎评估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