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8 日,台北「2025 虚拟资产大未来 — 衍生性商品监理政策论坛」,把聚光灯打在《双币ETF?在台发行虚拟资产ETF商品之可能及配套 》,同时囊括比特币 (BTC) 、以太坊 (ETH) 等不同加密货币的衍生性产品。面对全球 ETF 化浪潮,台湾能否把握新局?
全球需求推升双币 ETF
世界资金已从单一比特币转向「一篮子」产品。Bitwise 轮动基金、贝莱德 IBIT 的长期间稳定净流入,带动加密 ETF 总规模在 6 月底冲到 1,688 亿美元,上半年吸金 165 亿美元。高波动配合卖权策略、加密与美债轮动等创新,显示全球市场对加密的胃口很大。
台湾目前仅专业机构能透过复委托购买海外 ETF,散户仍被挡在门外。症结在于《基金管理办法》认定 ETF 成分必须是「有价证券」,《证交法》又未纳入虚拟货币。
比特币及虚拟资产发展协会理事长林纮宇指出,《证券投顾法》第三条「主管机关核准商品」可望提供捷径,只需行政函令即可开路,无需大幅修法。
银行是虚实桥梁
远东商银副总经理兼AI数位金融事业群主管戴松志直言:
传统金融跟币圈的已经开始靠近了,这是个好现象。
他犀利点出比特币 ETF 对于金融圈与币圈之间「价值观分歧」所带来的转折效应,比特币 ETF 让两条原本平行不交的路线开始交会,象征虚拟资产正在「便利化、主流化、资产化」的三阶段过程中稳步前行。
戴松志指出,台湾超过 1,300 万的证券户口数,远高于加密货币用户,未来若透过 ETF 这类熟悉的管道进行数位资产配置,将大幅降低进场门槛。
他也强调,银行业者在高资产客户导流、合规监理能力与信任品牌等三方面具备关键优势,应积极扮演推动角色。同时,他不讳言指出三大挑战,包括法规未明、技术人才断层,以及银行内部对虚拟资产的信任尚未完全建立,直言「真正的战场其实是银行内部的观念转型」。
戴松志的观点不仅为虚拟资产 ETF 在台落地描绘出金融业务进场的蓝图,更道出现实制度与内部文化的深层鸿沟。银行握有高资产客户导流能力、合规经验与品牌信任,若能提供托管服务,将是 ETF 上路的重要拼图。不过,监理细节和透明框架,是银行最需举头等待的契机。
加密投资者保护
台湾加密投资人目前落在《消费者保护法》、《金消法》、《公平交易法》三不管地带吗?铭传大学金融科技应用学系主任兼副教授林盟翔提醒:
基本上来说,不至于会「不管大家」,所以是没有什么太大问题的。
未来专法若区分投资与支付型资产,并明订 KYC、托管与保险机制,双币 ETF 不只导入全球资金,还能把投资保障一起带进场。
台湾要追上双币 ETF 风口,关键在突破「有价证券」框架、让银行加入生态系,并同步补齐投资者保护。若能协调到位,这一步将不只是商品创新,更是加快数位金融转型的重要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