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Mint Ventures
主持人:Alex,Mint Ventures 研究合夥人
嘉賓:Lydia,Mint Ventures 前研究員,目前在 Particle Network 任研究員
大家好,歡迎來到由 Mint Ventures 發起的 WEB3 Mint To Be。在這裡,我們持續追問和深度思考,在 WEB3 世界裡澄清事實、探清現實、尋找共識。為大家釐清熱點背後的邏輯,提供穿透事件本身的洞察,引入多元的思考角度。
本期節目是“Web3 賽道的現狀和未來”系列播客的第四期,我們來聊聊鏈抽象。在之前三期節目中,我們分別聊了 Crypto AI、Defi 和 Hyperliquid。在後續的系列節目中,我們還會邀請對應的嘉賓來聊 MEME、公鏈、Depin、遊戲&社交、Payfi、和 Web3 政策的相關話題。
聲明:本期播客我們所討論的內容不代表各位嘉賓所在機構的觀點,並且所提到的項目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Alex:本期播客邀請到了我們的前同事 Lydia。她目前既是一個加密行業研究員,也是一個知名的鏈抽象項目的成員。她之前還參加過我們關於 AI 話題的節目,先請 Lydia 跟我們來打個招呼。
Lydia: 大家好,我是 Lydia,目前是在 Particle Network 擔任研究員,同時負責華語區的社區建設。
鏈抽象的概念和它嘗試解決的問題
Alex:我們開始今天正式的話題。首先鏈抽象這個概念,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剛剛接觸的時候都感覺這個概念聽起來很抽象,剛開始的時候我也讀了幾篇文章,看了感覺雲裡霧裡。如果說你現在要給一個 Web3 的初學者用很簡單的語言來說明鏈抽象是什麼,你會怎麼說?鏈抽象這個概念想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Lydia:你說看了幾篇文章感覺雲裡霧裡,我一開始也有這樣子的感覺。為此我還自己擼起袖子寫了一篇關於鏈抽象的研究報告。我覺得主要可能是鏈抽象還是以西方話語為主導的一個賽道,導致很多項目方在做其他語言區的內容宣傳的時候,往往會翻譯一些很機械的技術文檔,或者直接是 PR 稿的轉譯,這樣子真的就不太容易懂。我現在在做研究員,也是做一個西學東漸本土化的工作。在 Particle Network 的話,我們其實對鏈抽象的官方定義很簡單,叫“一種免於和多鏈手動交互的用戶體驗”。聽起來可能還是有那麼一丟丟的學術,所以我一般是根據我對面的人的身份去說這是什麼。如果是對一箇中心化交易所的用戶的話,我就跟他講,鏈抽象就是能讓你像在中心化交易所裡面一樣去玩鏈上。如果是對一個鏈上的玩家,尤其是本週期進來,可能連交易所都沒有下過,直接就下了一個 Phantom 錢包開始玩鏈上的,我就跟他講,鏈抽象就是讓你不需要再手動橋接和管理 Gas,把全鏈當成一個鏈玩就可以了。如果是對開發者的話,我就會講鏈抽象能夠讓你的應用被多鏈的用戶訪問,你只需要在一個鏈上部署,但是能收穫比如說其他鏈 SOL、Base 上面的用戶的訪問。
然後剛剛也提到鏈抽象想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我覺得大家可能都有一個模糊的共識吧,鏈抽象交易解決問題挺直白的,也是我們每天每個人基本上都會面對的。但是你如果要承認這個問題的話,首先要認可一個前提,就是多鏈的趨勢。我們現在看到越來越多的通用的 Layer1,Layer2,AppChain,AppRollup 在爆發。有數據統計在 2024 年的上半年就有 100 多條新的鏈湧現出來,現在整個區塊鏈世界的鏈的條數應該是在千這個單位以上。當然這個多鏈的趨勢並不是被所有人百分之百去接受,有一些大單體鏈的愛好者大概率是不買單的,甚至會有恐慌跟 FUD 的情緒。對此,我們的回應一般就很簡單,多鏈肯定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你不可能將整個 Web3 建立在一個狀態機上。如果你認為 Web3 至少有像互聯網一樣的潛力的話。如果我們認可了多鏈的趨勢,就很自然地會意識到一個問題,就是多鏈之間流動性的割裂是真實存在的、有害的,而且必須要解決的。流動性割裂在用戶側的例子就是我們每個人每天鏈上交互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每個新鏈好像都要有一個新錢包,從鏈到鏈之間的橋接有時候要 20 分鐘甚至更長,然後你著急交易的時候哪怕橋接過去了又沒有 Gas,整個多鏈的管理是很難做的,因為你的資產是分散的,Gas 是要單獨準備的。Gas 之間轉來轉去,你要為 Gas 轉移準備 Gas,就很難做資產管理。我自己的經驗是,但凡跟一個新鏈交互,我總會在那個鏈的錢包上留下一些灰塵資產。而且很麻煩的是,有的時候那個鏈上的資產我真的就忘記了,有的時候那個錢包都找不到了。如果對於開發者那側來說的話,我們還會看到一個更深遠的危害,就是我們正在看到他們在多鏈重複造輪子的一個現象,有點像 MEME 的那種不同鏈上的版本,或者是不同鏈上的大小寫版本。所有的公鏈都是以 TVL 為綱領的,它們的流動性是很固化割裂的,基礎設施在一遍一遍地重複建設,而且用的都是很多年前的模式,整體看來是很陳舊、冗餘的。其實我們認為,就以 Polymarket 為例子,Polymarket 出圈之後很多公鏈都想建一個自己的預測市場,但是如果你瞭解預測市場誕生的意義跟綱領的話,它就是要最大化最多數人的智慧。所以如果要讓 Polymarket 的準確性提升,那它就最好只有一個,最好是能被多鏈用戶訪問,聚合多人流動性的這樣一個 Polymarket,而不是在每一個細分的 Layer2 或者是 AppChain 上面重新做一個小的 Polymarket。那鏈抽象在這邊的意義就是讓用戶能夠在多鏈之間無感地穿行,然後讓開發者能夠構建真正有 pmf 的創新的應用。
Alex:我大概理解了。最後的目的是希望去簡化用戶和開發者在這麼一個多鏈環境下面使用和開發產品的很高的門檻和不便利性。目前主流的市場上的鏈抽象產品,具體在產品層面上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大概是怎麼樣的?
Lydia:鏈抽象它不是一個技術,是一種用戶體驗跟產品理念。所以我們說鏈抽象賽道的時候,我們的理念是所有的 Web3 應用都值得用鏈抽象的方式去做一遍。所以你講它的產品理念,那要看它是做什麼產品。比如說鏈抽象加預測市場、鏈抽象加 NFTfi、鏈抽象加 perp dex 這些。
Alex:比方說兩個簡單的場景,一個用戶現在只有一個 SOL 錢包,他想要即時地去買一個 Base 上面的 MEME,這是一個交易場景。比方說在你們的 Particle Network,在產品的邏輯上,你們是怎麼去實現這個功能?
Lydia:那就是 UniversalX。Particle Network 現在的產品線主要是兩塊,一塊是 Universal Accounts,也就是我們剛剛有聊到為開發者構建的一套基礎設施。C 端應用是 UniversalX,也是我們 12 月份推出,剛剛更新了的。我昨天還正好寫了一篇文章在介紹 UniversalX 的大腦,也就是 Universal Accounts 這個基礎設施,它就是完全解決你講的這個。它的運行邏輯是,我們重新搭建了一套統一流動性跟統一 GAS 的系統。我們這邊會給用戶在全鏈生成一套 AA 地址,然後這個 AA 地址是由 Particle Network 上面給你生成的統一地址去管理的。當用戶在一條鏈上發起交易之後,我們首先會有 bundler 把用戶的交易打包,上傳給 Particle Network 之後,Particle Network 的這條 layer1 會在各條鏈之間做協調,然後協調能驅動的角色最主要的就是 LP。這裡面的 LP 它在多鏈之間起到的是一個搬運基礎中介代幣的作用。比如說我在 Base 上面,我想用 ETH 去買一個 Solana 上面的 MEME,那 Base 上面的 ETH 可能首先會被 convert 成中介代幣,比如說是 USDC,然後這個 LP 就有點類似於 Solver 網絡裡的這個Solver 工作,它就在多鏈之間,在我們這個例子裡面,也就是 Base 跟 Solana 之間去搬運 USDC。而這個 USDC 從 Base 被搬運到 Solana 之後,再 swap 成用戶想要買的 Solana 的 MEME,然後用戶在 Solana 上面就會收到這個資產。這一切都是在底下運行的。用戶能感覺到的就是他批准一筆交易,然後 somehow 他的 Base 上面 ETH 就神奇地買到了 Solana 上面的 MEME.
Alex:理解了。剛剛你提到開發者現在面臨的一個問題是,開發了一個應用程序,然後多鏈的話現在常規的做法是在另外一條鏈再去部署一套一樣的東西,用戶是不同鏈的用戶,資金是不同鏈的資金。那如果說通過你們這個鏈抽象的方案的話,你們在產品上怎麼實現降低開發者多鏈部署,或者說他們目前的這種問題?
Lydia:對產品來說的話,就可以用我們的 Universal Accounts 的 SDK,使用了這個之後,就相當於你給用戶配備了一套鏈抽象的身份和賬號系統。用戶用 Universal Accounts 登錄之後,其他鏈的資產都能被無縫地用來跟我現在開發的這個 DApp 交互。比如說我這個 DApp 是一個我自己開發的 AppChain,上面沒什麼資產,如果用了 Universal Accounts 的話,用戶他的資產哪怕是都集中在 Base 上面的 ETH 或是 Solana 上面的 SOL 都沒有關係,都可以跟我的 DApp 去進行交互,不需要去重新 Bridge 到我的 AppChain 上面來。所以這對於開發者來說,他獲取用戶就不會在用戶面前設任何流動性的門檻了。
Alex:對於這個目的的實現來說,前提條件是不是開發者所面對的用戶必須有 Universal Accounts 才行?
Lydia:不需要,你在你的產品裡面整合就可以了。
Alex:就是用戶在使用產品的時候對於 Universal Accounts 是無感的。
Lydia:對,看你是怎麼登錄的。如果用戶本身就有 Universal Accounts,那裡面有餘額肯定是最好。如果沒有的話,我們 Particle 之前也做了很久的社交登錄跟錢包中間件,我們就可以讓用戶用最簡單的方式生成一個,然後隨便從哪裡轉來一點資金,就可以跟任意鏈上的 DApp 交互了。
鏈抽象的市場規模和估值
Alex:剛剛我們請 Lydia 講了一下她理解當中的鏈抽象的定義,還有鏈抽象這個產品在一些具體的項目上是怎樣實現 C 端用戶的體驗優化和簡化,包括開發者的開發工作的簡化,以及去更好地獲得用戶,講了一些產品的設計。就像你所說的,其實鏈抽象是 Web3 世界的一個開發理念,或者說是一種產品理念,它不是一個具體的產品或賽道。如果說我們要去評估鏈抽象的市場規模,在你看來這個市場規模跟它的價值大概有多大?比方像我們說傳統金融可能是一個幾十萬億級別的市場,那麼 DeFi 我們覺得最起碼短期內是一個幾千億級別的市場規模。鏈抽象這個概念對應的市場規模大概是多少錢,有沒有辦法去估算呢?
Lydia:在我看來,我覺得給鏈抽象這種大的概念估值沒有什麼特別大的意義,還是要根據場景來做。就我剛剛舉的例子裡面,鏈抽象可以跟預測市場,DeFi,Perp dex,NFTfi 這些場景去做聯繫,這些方向我相信未來也是會有很多產品去探索的,並且很可能大家慢慢就會發現鏈抽象架構成了一個行業標準,就是你要是做一個不抽象的產品,大家還會很訝異說為什麼要去這麼做。我們拿一個場景來說,鏈抽象加交易,這是我們在所有的場景裡面覺得最有可能率先爆發的。這是因為從跨週期的角度去看的話,好像每一個比較厲害的敘事都是對交易者場景做出了巨大的推動的,要麼是交易資產,要麼是交易效率,畢竟連現在 AI 都在炒 DeFai 了,可見交易這個場景是 Web3 長青的一個敘事跟推動力。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做了 Universal Accounts 這個鏈抽象基建以後,基於此推出了第一個應用是做鏈上交易的。至於說 UniversalX 為代表的鏈抽象的交易產品,其實又集齊了很多 buff,它有鏈抽象的新敘事,有模塊化 Layer1,有下一代交易產品的這樣一個稱號,也有鏈上交易入口的定位。我們可以想一下上一個從 CX 中心化交易所的已有理念殺出重圍,搶走一杯羹的是 Hyper,當時市值過百億的時候大家都覺得很震撼,現在 200 多億了,它停在市值前 30 這麼久了。大家想想就覺得好像一個帶領了新的範式的鏈上交易入口,市值這麼多,可能它值這麼多總比一個荒廢了很久的鬼城 Layer1 要好很多。
意圖 vs. 鏈抽象
Alex:理解。其實剛剛我這個問題,是我們去給具體的項目做估值的時候會需要提的一個問題,就是它所解決的市場問題的價值有多大。這個市場有多大往往決定了項目的估值可以上到多高。剛剛你提的一個思路,就是鏈抽象它本身是一種用戶體驗優化,以及它可能本身背後還能延展出來一個好的用戶體驗優化的產品,有可能成為很多用戶去使用,不管是多鏈產品也好,還是別的體驗也好,這麼一個入口級的東西。它可能會改良現在很多常規產品,比方說交易產品的體驗。這種帶來的用戶價值落實到項目上,可能會給它一個更高的估值天花板,這好像確實是一個比較不同的視角。
其實在我印象裡,鏈抽象這個概念出現之前,23 年上半年的時候,曾經出現過一個概念叫 intent,就是“意圖”這個概念。當時也是西方的頭部資本 paradigm 提出來,他們寫了一篇文章叫 Intent-Based Architecture and Their Risks,就是鏈抽象的基礎設施跟他們對應的風險。當時我們看意圖的概念,跟我們後來看鏈抽象的概念,感覺有很多的相關性。在你的理解裡,鏈抽象跟意圖之間的關係是怎麼樣的?
Lydia:這確實是一個比較常見的問題,可能因為這兩個概念乍一聽都有點抽象吧。對這個問題的簡單回答就是,意圖它是支持鏈抽象的一項具體的技術。我們剛剛說鏈抽象它不是技術,它是一種理念跟用戶體驗,那意圖它就是支持鏈抽象的一項具體的技術。這項技術的作用就是驅動複雜的跨鏈的工作流程,完成資產移動,也就是我剛剛講解我們產品的時候提到的 LP 這個角色,它就是借用了意圖的架構。那我們從頭看一下說意圖是什麼,intent 這個英文單詞它本身指的是你計劃去做的事情,這很顯然就是一個包羅萬象的概念,基本上囊括了整個 Web2 的產品設計,因為基本上所有的移動互聯網產品都是直接服務於用戶意圖的。那在 Web3 的話,意圖就不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用法了,沒有辦法用,它基本上是指向一個很具體很低維度的技術的概念,就是說基於 Solver 網絡去做資產轉移,尤其是在跨鏈場景下。那鏈抽象它是一個綜合的整體的概念,有很多項目從不同的切入點去做,有做賬戶的,有做中間件,跨鏈通信協議這些的,意圖是其中之一。圍繞意圖的下面有做 Solver 網絡,做清算層的,但它們都是服務於跨鏈資產轉移更高效這一個目的的。事實上呢,意圖、賬戶抽象、互操作協議一起是被我們列為鏈抽象的三大基礎的技術組成。
Alex:明白了,意圖其實是鏈抽象這麼一個大的概念下面其中一個比較小的模塊,這麼理解是嗎?
Lydia:對。
鏈抽象下屬項目分類
Alex:根據你描述的,我們看到鏈抽象下屬其實有解決各種不同具體問題的很多項目類型。就一個完整的板塊來看的話,鏈抽象下屬的項目類別你覺得可以分成哪幾大類?它們之間各自解決哪些問題,相互之間的關係是怎麼串聯的?
Lydia:我自己大概是分成應用層、賬戶層、中間件層、區塊鏈層、跨鏈通信層這五個。應用層就最直觀嘛,就是我們反覆講的鏈抽象加各類場景探索出來的 ToC 的應用,比如鏈抽象加交易的 UniversalX 。賬戶層剛剛也提到了一點,就是給用戶在多鏈之間提供統一的身份、統一的餘額,代表就是 NEAR 的賬戶抽象,還有 Particle Network 的 Universal Accounts 。然後中間件層就包括各類為開發者構建的鏈抽象 as a service 的供應商,比如說像 Socket 、Aggregate 還有 Everclear(也就是前 Context) 。Particle Network 的 Universal Accounts 是構建了一套統一流動性跟統一 Gas 的系統,這些未來也會開放給外部的開發者。下面是區塊鏈層,主要包括一些首先致力於促進本生態系統內互聯互通的區塊鏈的協議,比如說 Polygon 的 AggLayer 還有 OP 的 Stack。然後就是跨鏈通信層,包括一些大家比較耳熟能詳的跨鏈通信協議,Wormhole 、Axelar 這些,它們就是促進不同區塊鏈之間的通信。整個呈現的關係就是這五層一層層地相互支撐,最下面可能是區塊鏈層和跨鏈通信層構成了底層的協議,中間是中間件層和賬戶層面向開發者,再上面是應用層呈現給 C 端用戶。
Alex:理解。如果說分成五個層的話,當中其實有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產品,很多產品都已經運行了很多年了。在你的判斷來看,未來這五層之間的產品可能會更多形成 “我是某一兩個項目,這五層當中大部分的都由我來提供”,還是說更多的是目前這種積木式的,每一層都有專長的一個項目,最後組合在一起也能運行得很好?你覺得哪一個是更可能的發展方向呢?
Lydia:我覺得未來肯定還是模塊化。之前在推特上跟一個網友有過討論,就是我們行業有橫向跟豎向的兩種流動性跟產品的架構。流動性先不講,產品上面的話其實無論是從 Web2 還是 Web3 這些年來的發展都能感覺到,每一層的功能是在被拆分的。就拿 DeFi 協議來說,可能一開始它是一個鏈上大而全的 DeFi 套件,一個應用裡面又有 Swap 又有借貸又有 Perp,然後甚至還有 NFTfi 這些,但這些功能都會被逐漸拆分,然後每一層都會有一個核心的產品佔據重要的生態位。所以這是從豎向到橫向的一個轉變,我也是傾向於行業會往橫向模塊化的方向去發展。
亮眼的鏈抽象產品
Alex:那在這麼多鏈抽象相關概念的產品或者項目當中,你從一個從業者的角度來看,目前讓你印象很深刻的產品大概有哪些?你可以舉一到兩個例子。以及你是在什麼樣的一個場景下使用它或者說觀察到它,讓你發現它做得確實不錯?
Lydia:就在我們剛剛舉例的五層裡面,其實目前中間件和基礎設施層,也就是區塊鏈還有跨鏈通信這些已經相對來說比較成熟了。但在最上面的應用層,也就是說我們真正的 C 端用戶能夠去用到的這些產品確實還比較少。你要說真正可用的,就是不是像開發者開放的 demo 或者演示這些,其實只有 UniversalX。Unichain 他們也在反覆地發產品 demo ,但是他們還沒有做出來。能用的現在只有 UniversalX ,而且因為只有 UniversalX 是在一個非託管的前提下還原了中心化交易所的體驗,這個體驗在我們看來就是讓用戶完全不再需要去考慮 DEX 代幣、跨鏈這些問題,能夠去無縫地買賣所有鏈的代幣。為什麼說只有 UniversalX ?是因為有一些可能跨鏈橋的項目,他們現在也開始 pivot 到做跨鏈 DEX 上面,但是他們的跨鏈 DEX 只能支持同一個鏈上的,比如說 Base 上面的 ETH 跟 Base 上面的 MEME 代幣的互換,或者是 Base 上面的 ETH 跟 Arbitrum 上面的 ETH 互換。它無法實現 Base 上面的 ETH 跟 Arbitrum 上面的任意 MEME 幣互換。而這在我們看來其實是沒有能夠做到鏈抽象這樣一個目的的。
那說回 UniversalX。UniversalX 的使用場景很直接,就是鏈上交易。我現在所有的鏈上交易都是通過 UniversalX 完成的。並且我和很多用戶交流,大家普遍的反饋都是這個產品很絲滑很好用,你可能用過就不會回到刀耕火種的原始的手動跨鏈的時代了。它的整個產品設計其實是聚合了我們對下一代鏈上交易平臺形態的理解,一句話就是 Fully-on-Chain Cex 。它的特點可能包括賬戶一定是完全非託管的,資產一定是無許可交易的,流動性的體驗上是無限對齊 Cex 的,以及一定是移動端優先的。這基本上聚合了我們對下一代交易產品的一個前瞻吧。
Alex:明白。UniversalX 你之前也邀請我用,我這邊也開了,但是目前還沒正式開始用。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我短線交易比較少,所以說我可能不是這個產品最核心的用戶群體。另外我可能有兩個顧慮,第一個剛剛你講到 UniversalX 是完全無許可、無託管的。但是根據你前面講的產品邏輯, UniversalX 下面應該有一個 Universal Accounts,會在它支持的所有鏈上面去控制那些鏈上面的賬戶。那麼怎麼做到在無託管的情況下,官方給你開設一個 Account,然後 Account 可以去控制多鏈的賬戶,但是你又把它定義為是無託管的,這個怎麼實現?跟一般的這種 EOA 賬戶相比,它的無託管的性質和層面是一樣的嗎?
Lydia:它給你開設的賬戶不是 EOA 地址,就是沒有給你新設立一個錢包。它是在你的錢包下面,你的錢包內置了一個 AA 的地址,這個 AA 地址它是沒有私鑰的,是由你的 EOA 去簽名控制的。也就是每一筆 AA 地址之間的轉賬交易,都是你用自己的 EOA 錢包去控制的。而我們對於 EOA 錢包是完全不相關聯的,我們是全程不接觸你的私鑰的。
Alex:理解。所以這個 EOA 錢包指的就是這個 Universal Accounts,這個 Account 本身就是我們理解上的這個 EOA 錢包?
Lydia:不是,你的 EOA 錢包就是你自己用的 Metamask 、OKX 、Rabby 這些。Universal Accounts 是我們對於整個系統的簡稱,它裡面不僅包括在每條鏈上部署的 AA 地址,還包括中間的一套統一流動性跟統一 Gas 的系統。對於用戶來說的話,他對他的 Universal Accounts 在 Universal Accounts SDK 發佈之後的理解可能就是一個類似錢包的存在,但這底下會有一套我們部署的基礎設施。
Alex:所以是不是這麼理解,首先我有一個自用的常用的 EOA 錢包,我把這個 EOA 錢包跟你們的 Universal Accounts 進行了關聯,關聯之後我可以通過我的 EOA 錢包發起簽名交易,通過你們整個 Universal Accounts 系統去調動我所有鏈上的那些沒有私鑰的 AA 錢包?所以理論上來說,我只需要通過我的 EOA 錢包跟你這個 Universal Accounts 交互就可以了,是這麼理解嗎?
Lydia:可以這麼理解,就是你通過你的 EOA 錢包去調用 Universal Accounts 系統裡面的多鏈的資產。
Alex:然後整個 Universal Accounts 在你們的設計裡面本身是一個無許可、無託管的,對嗎?
Lydia:對。
AI 與鏈抽象的關係
Alex:其實從去年開始到今年,我感覺 Web3 行業大的創新不多,可能新出來的所謂的這個行業的一個原語就是 Crypto AI,這是我們這一輪看到比較新的一個東西。然後我的理解是 AI 跟鏈抽象都在嘗試幫助 Web3 用戶去獲得更好的使用體驗,更低的金融門檻,讓複雜的產品變得更加簡單。在你看來 AI 跟 Crypto 的這個交集、這種改善跟鏈抽象對於目前 Web3 的改善,它們倆的關係是一種合作關係還是一種不同路線的競爭關係?
Lydia:我們在定義裡面說鏈抽象是一種能夠讓用戶免於手動交互的用戶體驗,但鏈抽象它的作用遠遠不只是 UX 的改進吧。還有一層更深遠的意義,可能是大部分人沒有普遍意識到的,就是流動性。鏈抽象它是從根本上把我們傳統的行業的 TVL 模式,也就是固化的、異步的、非實時的這種需要提前把資產跨到特定鏈上才能用的模式,轉變成一個資產可以隨時隨地使用、在任何鏈上都有相同購買力的模式。基本上是重新讓流動性真正流動起來了,而流動性就是我們行業的創新的命脈吧。在鏈抽象的框架下面的話,公鏈之間的優勝劣汰、新陳代謝的速度,無疑是會加快的,那標準就只有一個,就是有沒有優秀的應用。正是因為公鏈它沒有辦法再佔山為王去構建一套重複的東西了,新鏈也不需要去花大量的市場預算去提前獲取或千方百計地留住 TVL,而是可以從一開始就專注於像支付、遊戲、交易、創作者經濟等等這些更具體的業務。這是有利於鏈和應用都更早、更快地去思考 PMF 這件事情的。至於 AI 的話,我們現在看到的 DeFai 的解決方案,即便是全部能夠落地的話,也是集中在自動化執行這個很具體的環節裡面。而 AI 要去執行的話,你得要有鏈上的身份跟賬戶系統吧。最近又開始卷多鏈的 AI 像 Griffain 這些,給你的 AI 在每條鏈上單獨配一道錢包交易系統,這也是很難想象的。所以最後你會發現 AI 還是離不開賬戶跟鏈抽象,並且鏈抽象要解決的問題,在我的理解裡面,能對行業產生的影響是要比目前的 AI 也就是 DeFai 要深遠很多的。
鏈抽象面臨的挑戰
Alex:而且聽下來兩者更多也是不同模塊之間的一個關係。如果說鏈抽象的服務跟它這個服務的標準最後普及了之後,大概率 AI 會越來越多地進入我們各種各樣的產品當中,它也是基於這個產品架構去設計的。但是我們看到其實鏈抽象這個概念大概發展了差不多一年多一點,甚至是可能去年的意圖出來之後,可能有更長時間,但是目前似乎普及開來的速度並沒有特別快。剛剛像你所說的,你們的 Universal Accounts 是通過 AA 賬戶的方式去跟各個鏈進行交互,但是現在好像蠻多的項目還沒有完全支持 AA 賬戶這個東西。目前鏈抽象類項目發展的一個主要的挑戰或阻礙可能有哪些,以及目前行業裡面的一個解決思路大概是怎麼樣的?
Lydia:其他的項目我不好說,可能他們有各種各樣的 concern,比如可能跟以太坊的一些路線設計有不一樣的觀點之類。因為 Particle 也算是比較公認的鏈抽象的龍頭了,我也正好加入有三個多月了,所以我就拿我加入之後遇到的工作中的實際的挑戰舉例子吧,我覺得可能也是比較代表性的。歸根究底我覺得是用戶教育。鏈抽象畢竟是一個新敘事,Particle 又是這個敘事裡面的先行者,這兩下就把我們直接框在了必須由我們去做開拓市場跟教育用戶的位置上面。這可能是任何創新都必須要去面對的,我們知道很難,但是也沒有害怕去做這個事情,因為可能最後歷史會記住你的名字。那為什麼用戶教育難呢?是因為鏈上起量很快,用戶教育沒有趕上。雖然好像現在鏈上全都是人,但是真的你交流下來會發現,大部分用戶對於區塊鏈的基礎知識的瞭解少得可憐。他可能連錢包都用不利索,頂多知道我用機器人衝這個衝那個。UniversalX 它雖然已經在產品邏輯上做到極致簡單了,但是還是需要用戶去理解自託管這個事情,自託管是我們堅持的底線。光是這件事情就有的做了。我在 UniversalX 剛上線的時候做了很久的各種錢包的客服,就是我要去反覆地跟用戶講為什麼你遇到這個問題是你使用錢包的問題,甚至是網絡的問題,它不是產品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呢,你先去你的錢包裡點這個,再點那個。然後他們有一些錢包又沒有中文支持,我要告訴他們分別是什麼意思,你要怎麼去解決錢包裡面這個問題。所以用戶教育這個事情沒有捷徑。好在我們算是一個比較長期主義的團隊,我們願意解決這個問題,在這件事情上面花時間,也確實花了很多的精力跟工夫。
Alex:瞭解。你的判斷是,現在鏈抽象的產品還沒有普及度非常高的原因是,無論是你們成員本身還是這個鏈抽象的項目本身都還處在一個前期用戶教育的階段。但是其實你看像今年還是出現了很多之前籍籍無名,今年剛剛新蹦出來的,但是在很短的一個時間內用戶的使用量變得非常大的產品。比較典型的就是 TG Bot 領域的很多產品,包括那個 MoonShot,大家用它去進行 MEME 的交易。它們其實可能之前也沒有什麼名氣,就是這個週期冒出來的。那麼像鏈抽象的產品,比如剛剛你所說的 UniversalX,其實跟它們有一定的相似度,至少都是交易場景的,怎麼去理解這種用戶增長的差距?
Lydia:無論是 Moonshot 還是 TG Bot,尤其是 TG Bot,整個還是自託管跟託管這件事情嘛。我們行業的用戶的基礎知識比較匱乏,但是他們又迫切地想在交易上面賺錢,所以在目前的這個歷史階段選擇了託管 Bot 這個產品的形態。但是比如說某些穩定幣項目,大家知道它一定會爆雷,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一樣,TG Bot 出事情也只是時間問題,只是沒有發生在每個人的頭上而已。在行業裡面待了幾個週期的人可能都知道資產安全的重要性,知道要用冷錢包做資產的隔離,但是這週期新進來的,他們就可能只用過 TG Bot,某些 Bot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被盜過,所以他們尚且沒有這種意識。我們選擇的路線是從一開始就不去做這個事情,因為我們覺得隨著時間的發酵,安全這個事情只會被一遍一遍地反覆提及,警鐘長鳴。到最後用戶還是會發現,如果有一款產品,它在執行的速度上面跟 TG Bot 沒有什麼差距,甚至更快,這一點我們已經能夠做到了,並且還是自己去全權掌控,不需要託管,那我之後的主要的錢就是要放在這個上面,這才是我未來應該會重點使用的產品。
對鏈抽象的預測
Alex:理解。當然其實 TG Bot 包括很多類似的產品在這一輪週期發生的安全事故還是比較多的,包括之前的 Banana Gun,前陣子華語區一度非常流行的 DEXX 都有被盜事件,用戶也遭遇了比較大的損失。但還是不妨礙很多人在用中心化的託管式的交易類產品。當然可能只是這個事件它產生的安全風險跟產生的教訓仍然不夠多,導致大家尤其是新用戶對於自託管這個事情仍然不夠重視。那麼如果要你對未來一到兩年內鏈抽象的發展做兩到三個預言的話,你可能會怎麼預測?
Lydia:說是預言其實就是我的希望吧。因為咱們也認識很久了,其實從一個理性的投資人轉型到創業團隊的成員的話,你要做這件事情就難免會沾上其他同事或者是做創業的團隊裡面那種普遍的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情緒。我現在最常說的一句話,可能是給我自己洗腦也給同行洗腦,就是相信“相信的力量”。要是做投資秉持這種觀念肯定早就虧麻了,但是創業的話目前看起來還行。那我相信什麼呢?我相信 UniversalX 會成為現象級的大家公認的下一代的交易產品。然後我相信鏈抽象加交易這個場景的潛力會在 2025 年到 2026 年之間爆發。我相信未來所有的 DApp 都會以鏈抽象的方式構建,並且迎來更高的天花板,擁抱更棒的創新。Anyway,相信“相信的力量”。
Alex:好的,今天我們請 Lydia 來聊這個話題,她提了比較多她現在所任職的 Particle Network 的產品,典型的就是 UniversalX。但我要說一下我們這期沒有接觸任何的商業贊助,單純只是來聊這個事情本身。因為鏈抽象成熟的產品確實不是特別多,加上 Lydia 自己所屬的項目就是這個 Particle Network,所以她舉例會用到比較多這個項目的例子。這邊做個聲明,今天提到的項目也好,產品也好,都不構成投資建議。OK,那我們今天關於鏈抽象這個產品類別的交流就先到這裡為止,感謝 Lydia。
Lydia:謝謝大家,bye 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