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債信評等遭遇下調,引發市場對真正風險的關注。橋水創辦人 Ray Dalio 指出,違約的形式不僅是「不還錢」,更可能是透過印鈔「貶值還債」。隨著財政赤字進入不可逆階段,聯準會的政策工具逐漸失效,「財政主導」成為新常態,美國貨幣體系與財政結構也將受到嚴重動搖。
(美國國債為何降評?對持有大量美債的台灣有何影響?研究機構:技術上信用評級沒有改變)
Table of Contents
Toggle美債評級失真:你拿到的錢還值錢嗎?
近期美國主權債務的信用評等再度被下調,引來財經界對「名目安全 (Nominal Safety)」與「實質安全 (Real Safety)」差異的關注。橋水基金創辦人 Ray Dalio 昨日的推文指出,評等機構只評估政府是否會「付不出錢」,卻忽略了政府「印鈔貶值」的更大風險:
政府可能透過印鈔還債,導致債券持有人的損失來自於「收到的錢變得更不值錢」,而不是「收到的錢變少」。對在乎自己資產實際購買力的投資人來說,美債風險其實遠比信評機構所顯示的還要高。
(Ray Dalio 警告全球秩序正面臨百年一遇崩潰:債務、貨幣、政治與關稅風暴交織而來)
黃金多頭 Peter Schiff 進一步強調,當債務以本國法幣發行時,通膨才是主要風險。而對於無法投票的外國債權人來說,他們更容易成為通膨的犧牲品,因此「外國持有的美債違約風險」也應該被納入考量。
由此可見,「名目安全」是可以兌現的,但「實質安全」才是真正風險的核心。
前聯準會主席早已預言:我們保證支付,但不保證購買力
Dalio 一席話不禁讓人想起前聯準會主席 Alan Greenspan 在 2005 年的一段發言:
我們可以保證支付現金的能力,但無法保證其購買力。
這與 Dalio 的觀點不謀而合:「當代最可怕的違約形式,不是債務毀約,而是透過通膨把價值『偷走』。」
(關稅戰及川普政策反覆後的全球資金大轉向:美國國債避險地位鬆動了嗎?)
財政主導時代來臨:聯準會已束手無策
加密媒體 Swan 另一則推文則表明,我們已經進入「財政主導 (Fiscal Dominance)」的新貨幣體系時代。傳統上,市場將目光聚焦於聯準會的利率與 QE 政策,然而如今真正定調市場的,是美國財政部與國會。隨著債務赤字失控,聯準會的操作空間越來越小:
利率無法繼續升高,否則將引爆財政危機
縮表只能短期進行,無法持久
一旦通膨升溫,央行也無力反擊
金融分析師 Lyn Alden 總結道:「這些舊有工具已不再管用,這是完全不同的體制。」
(美元霸權退場是美國金融體系轉型的必要部分:投資人如何應對「後美元時代」?)
債務赤字是「結構性」而非「週期性」
Swan 擔憂,美國當前的財政赤字問題早已超出週期波動範疇,而是深層的結構性缺陷:
赤字不再是景氣低迷的暫時副作用,而是國家制度設計的長期結果。
這也讓「Nothing Stops This Train.」這句迷因成為當前美國經濟危機的縮影。當赤字無止境,當通膨成了政策工具而非敵人,逃生也是一種解方。比特幣與黃金等抗通膨資產的角色也在此背景下被重新審視。
聯準會將轉向?數據是粉飾還是訊號?
市場普遍預期聯準會可能即將轉向,加密 KOL @Vito_168 認為聯準會並不會公開承認美債市場流動性即將崩潰的現實,取而代之的,將會是「數據開始變好」的敘事,比如「通膨降溫、經濟放緩、寬鬆政策奏效」等:
辛苦點加班,把數據微調得剛好就好,反正大多數所謂的宏觀分析師也看不懂。
他戲稱,屆時川普可能還會宣稱這是他的勝利,成功說服了鮑威爾為選情護航。
美債危機風暴,你準備好了嗎?
當評級不再可靠,當央行無能為力,當結構性赤字與財政主導已成定局,投資人所要面對的不只是市場波動,而是整個貨幣制度轉型的風險與機會。
Dalio 一再警告,未來的資產配置邏輯,必須應對這場正在發生的體制轉變,每個人或許都需要準備好自己的「逃生艙」。
風險提示
加密貨幣投資具有高度風險,其價格可能波動劇烈,您可能損失全部本金。請謹慎評估風險。
Jim Chanos 是華爾街傳奇空頭,以精準狙擊財務有問題的公司聞名,其成名戰為做空安隆 (Enron)。2001 年,他早在安隆破產前一年就發現其財務造假,大舉做空並獲利豐厚,一戰成名。他是做空基金 Kynikos Associates 的創辦人,不過該基金已於 2023 年關閉,轉向家族辦公室。
其他經典做空案例包含瑞幸咖啡丶中國恆大集團及特斯拉等,他長期質疑 TSLA 估值過高,但近年特斯拉股價強勢使其付出慘痛代價。他的投資哲學是專注在尋找價值陷阱,擅長分析財務報表漏洞,找到那些有問題的公司。而最近一次則是選擇高調做空 Strategy (原 MicroStrategy),批評其「比特幣代理股」的溢價荒謬,並同步買入比特幣對沖。
Table of Contents
Toggle知名空頭:持有 BTC 並做空 MSTR 對沖操作
Jim Chanos 透露,他正同步進行一項對沖操作:做空 Strategy 股票,同時直接買入比特幣。他解釋道:「我們不過是複製微策略與其共同創辦人 Michael Saylor 的操作,」他補充:「賣出微策略股票轉持比特幣,等於用 1 美元成本獲取 2.5 美元價值。」
Strategy 透過舉債持續加碼比特幣,導致其股價相對比特幣持倉價值存在巨幅溢價。Chanos 批評,這種模式正引發荒謬的模仿效應,越來越多企業向散戶兜售「我們將以公司形式持有比特幣」的故事,要求市場給予相同溢價。
(知名做空投資者 Jim Chanos:做多比特幣+放空微策略進行套利)
「MicroStrategy和其模仿者本質上是將企業財務操作包裝成比特幣投資工具,」Chanos 向 CNBC 表示:「我們只是複製他們的策略,賣出被高估的 MSTR 股票,轉投真正的比特幣。」
過去一年間,Strategy 股價暴漲逾 220%,同期比特幣漲幅約 70%。Chanos 強調,此價差反映散戶投機熱度:「這不僅是套利機會,更是觀察零售市場狂熱的溫度計。」
Strategy 信徒:做空 MSTR 做多 BTC 策略就是 BTC 燃料
而 Teahouse Finance 的執行長 Fenix 則表示一堆基金在用「做空 MSTR 做多 BTC」的戰術,然後眼睜睜看著 MSTR 從 150 漲到現在的 400,空軍痛不欲生。目前 MSTR 的「days to cover」一直穩定在約 1.5 天,是非常健康的指標,因此我們應該張開雙臂歡迎這種策略,因為 MSTR 的本質就是奠基於 BTC 長期的成長價值。
他指出 Michael Saylor 已經建立起一道平均買入價約每顆 70,000 美元的 BTC 護城河,除非 BTC 未來大跌至 70,000 美元以下,否則根本不可能真正打穿 MSTR 的股價防線。大家一起「做空 MSTR 做多 BTC」的策略,反而會進一步推升 BTC 的價格,最後再一起被新入場的買盤徹底嘎爆。
他表示傳統金融之所以會有這種套利想法,是因為傳統基金無法接受 MSTR 舉債買 BTC 的金融模式,認為這種操作是一種龐氏騙局。但 Michael Saylor 的高明之處正是洞察到了未來美元購買力將持續下降,除了持續買入 BTC 這種稀缺資產外,透過舉債 (欠下會持續貶值的貨幣) 購買更多稀缺資產,正是相輔相成一體兩面的策略。
風險提示
加密貨幣投資具有高度風險,其價格可能波動劇烈,您可能損失全部本金。請謹慎評估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