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幣深度解析:從業者全方位指南

avatar
Bitpush
06-27

來源:PANews

原標題:講透前世今生,穩定幣從業者指南


加密貨幣最終輸出了一些超出想象的東西:穩定幣

去年,有三項重大事件促使穩定幣進入主流:

1、Tether,全球最大穩定幣 USDT 的發行商,以不到 200 名員工賺取了近 130 億美元的利潤;

2、特朗普總統就職典禮以及美國對數字資產對抗性監管態勢的逆轉;

3、Stripe 以 11 億美元收購穩定幣基礎設施公司 Bridge協調跨境交易。

當有人在一個蓬勃發展的生態系統中賺得盆滿缽滿,監管也日趨清晰。

如果您正在發行或利用穩定幣來發展您的業務,我們希望本指南能夠幫助您瞭解經驗豐富的運營商如何看待這一領域。

為了提供多種視角,我們利用我們廣泛的網絡,從穩定幣變革前線的領先貢獻者那裡汲取獨特的見解。

讓我們開始學習吧!

定義穩定幣

穩定幣通常是以美元計價的負債,並由等值的或者更大市場價值的資產儲備.

主要有兩種類型:

• 法定支持:完全由銀行存款、現金或風險較低的現金替代品(例如國庫券)抵押

• 抵押債務頭寸(CDP):主要由加密原生資產(例如 ETH 或 BTC)提供超額抵押

穩定幣效用的根本決定因素是其與標的參考資產(美元)的“掛鉤”。這種掛鉤通過兩種機制維持:一級贖回和二級市場。首先,我能否立即贖回我的穩定幣負債,獲得等量的儲備支持?如果不能,是否存在一個深度且持久的二級市場,市場參與者可以以掛鉤的匯率購買或接受我的穩定幣負債?

由於二級市場的不可預測性,我們也認為一級贖回是更持久的掛鉤機制。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還有許多低抵押或算法穩定幣的嘗試,這些穩定幣缺乏支撐,我們將在本指南中不再贅述。

重要的是,穩定幣並非憑空而來。當您在大通銀行持有美元存款時,大通銀行負責保管您的美元,確保您能夠使用,並允許您使用您的美元與他人進行交易。

穩定幣依靠區塊鏈來提供相同的核心功能。

定義區塊鏈

區塊鏈是一個全球性的“記賬系統”,包含個人資產、交易記錄以及交易規則和條款。

例如,Circle 的穩定幣 USDC 是基於 ERC-20 代幣標準發行的,該標準規定了代幣成功轉賬的以下規則:從發送方賬戶扣除一定金額,並將相同金額添加到接收方賬戶。這些規則與區塊鏈的共識機制相結合,確保任何用戶都無法轉賬超過其持有金額的 USDC(通常稱為雙花問題)。簡而言之,區塊鏈就像一個只追加型數據庫或複式記賬本,擁有初始狀態,並記錄其閉環網絡中發生過的每一筆交易。

區塊鏈上的所有資產,包括 USDC,都由 Enchain 賬戶(EOA 或錢包)或智能合約託管,在滿足特定條件時,智能合約可以接收和轉移資產。EOA 所有權,即從公共地址交易資產的能力,是通過底層區塊鏈的公私鑰加密方案來強制執行的,該方案將每個公共地址與私鑰一對一綁定。如果您擁有私鑰,您實際上就擁有了公共地址中的資產(“不是您的鑰匙,就不是您的幣”)。智能合約根據預先編程的透明邏輯持有和交易穩定幣,使鏈上組織(例如 DAO 或 AI 代理)能夠以編程方式交易穩定幣,而無需人工干預。

對系統準確性的“信任”源於底層區塊鏈的執行和共識機制(例如,以太坊虛擬機 (EVM) 和權益證明)。準確性可以通過區塊鏈的初始狀態和每筆後續交易的公開可審計歷史記錄來證明。交易結算由全球分佈的節點運營商網絡全天候管理,這使得穩定幣的結算不受傳統銀行營業時間的限制。為了補償節點運營商提供的這項服務,交易處理時會收取交易費(Gas),該費用通常以底層區塊鏈的原生貨幣(例如 ETH)計價。

這些定義可能有些迂腐,甚至對某些人來說有些叛逆,但這個簡明實用的概述為我們的讀者提供了一個合適的共同基礎。那麼,讓我們從更有趣的部分開始:我們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

穩定幣的歷史

12年前,穩定幣還只是空想。如今,發行了全球第二大穩定幣USDC的Circle正準備出售或IPO。Circle的S-1文件提供了USDC創始人Jeremy Allaire的第一手資料,講述了USDC的創立歷程。(注:Circle已經完成IPO)

我們邀請了我們的朋友Phil Potter和Rune Christensen,他們分別是全球最大的穩定幣(USDT)和第三大穩定幣(DAI)的創始人,請他們分享他們的創業故事。

Tether:王者誕生

早在2013年,加密貨幣市場正處於狂野西部時代,當時訪問和交易加密貨幣的主要場所是像Mt.Gox和BitFinex這樣的加密貨幣交易所。鑑於加密貨幣處於早期階段,當時的監管環境比現在更加模糊:交易所被建議遵循“最佳實踐”,即只接受加密貨幣存款和進行加密貨幣提現(例如,BTC存入和BTC提現)。這意味著交易者被迫自行將美元兌換成加密貨幣,這一強制規定阻礙了加密貨幣的廣泛應用。此外,交易者需要一個地方來躲避加密貨幣劇烈的價格波動,而不必離開“賭場”。

Phil Potter 帶著華爾街的履歷和務實的眼光進入了加密貨幣領域,他敏銳地洞察到市場瓶頸。他的解決方案很簡單:一種“穩定幣”— 一美元的加密貨幣負債由一美元的儲備支持—讓交易者能夠通過美元計價的負債來應對交易所和市場波動。2014 年,他將這個想法帶到了當時最大的交易所之一 BitFinex支持。最終,他與 BitFinex 達成合作,創建了 Tether,一個擁有必要貨幣傳輸許可證的獨立機構,以便與更廣泛的銀行、審計師和監管機構金融網絡整合。這些提供商對於 Tether 託管儲備資產、在後臺處理複雜的法幣交易至關重要,同時使 BitFinex 能夠保持“純加密貨幣”的定位。

該產品簡單,但結構卻非常激進:Tether 發行以美元計價的負債 (USDT),只有某些經過 KYC 認證的受信任實體才能直接鑄造或贖回 USDT 以獲取其基礎儲備資產。

然而,USDT 卻運行在無需許可的區塊鏈上,這意味著任何持有者都可以自由轉移 USDT,並在開放的二級市場兌換其他資產。

整整兩年時間裡,這個概念似乎胎死腹中。

直到 2017 年,Phil 注意到東南亞等地區的 USDT 採用率正在增長。經過調查,他發現出口企業開始將 USDT 視為區域美元支付網絡更快、更便宜的替代方案。最終,這些企業開始將 USDT 作為進出口的抵押品。大約在同一時間,加密貨幣原生者開始注意到 USDT 不斷增長的流動性,並開始將 USDT 作為跨交易所套利的保證金。此時,Phil 意識到 Tether 已經構建了一個更快、更簡單、全天候開放的平行美元網絡。

飛輪一旦旋轉,便永不減速。由於發行和贖回始終在受監管的範圍內進行,同時代幣在波場和以太坊等區塊鏈上自由流通,USDT 達到了逃逸速度。每一位接受 USDT 的新用戶、商家或交易所,都只會增強其網絡效應,提升 USDT 作為價值存儲和支付方式的效用。

如今,流通中的 USDT 價值近 1500 億美元,遠超 USDC 610 億美元的流通量,許多人稱 Tether是全球人均利潤最高的公司。

Phil Potter 是一位加密貨幣領域的傑出人物,其理念也相當獨特。

然而,我們不可能稱他為傳統金融界的“局外人”;他是那種你會期待創造全球最大穩定幣的人。而 Rune Christensen 則並非如此。

DAI:第一個去中心化穩定幣

Rune 在加密貨幣尚處於萌芽階段時就發現了它,並迅速自封為“比特幣大佬”。他是典型的加密貨幣採用者,將 BTC 和區塊鏈視為擺脫不公平且排他性金融秩序的門票。2013 年,BTC 的價格開盤約為 13 美元(有人有時光機嗎?),年底突破 700 美元,早期採用者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加密貨幣能夠真正取代我們的金融體系。

然而,隨後的經濟衰退迫使 Rune 接受一個事實:加密貨幣的最終效用取決於對這種波動性的管理。“穩定對商業有利,”Rune 總結道,一個新的想法由此萌芽。

2015年,在見證了比特股“首個”穩定幣的失敗後,Rune 與 Nikolai Mushegian 合作,設計並構建了一款以美元計價的穩定幣。然而,與 Phil 不同的是,他既缺乏執行類似 Tether 策略的人脈,也無意構建依賴於傳統金融體系的解決方案。以太坊的出現,作為比特幣的可編程替代方案,允許任何人通過智能合約將邏輯編碼到網絡上,這為 Rune 提供了創作的平臺。他能否利用原生資產 ETH 發行一種基於它的穩定幣?如果底層儲備資產 ETH 的波動性與 BTC 一樣大,該系統如何保持償付能力?

Rune 和 Nikolai 的解決方案是 MakerDAO 協議,該協議基於以太坊,於 2017 年 12 月上線。MakerDAO 允許任何用戶存入 100 美元的 ETH 並獲得固定金額的 DAI(例如 50 美元),從而創建了一種由 ETH 儲備金支持的超額抵押穩定幣負債。為了保障系統的償付能力,智能合約設定了清算門檻(例如,ETH 價格為 70 美元),一旦突破,第三方清算人就可以出售其底層 ETH 資產,從而免除 DAI 的債務。隨著時間的推移,新的模塊應運而生,旨在簡化拍賣流程,設定利率以調節 DAI 的發行,並進一步激勵那些以牟利為目的的第三方清算人。

這種巧妙的解決方案如今在加密貨幣領域被稱為“抵押債務頭寸 (CDP)”穩定幣,這一原始概念引發了數十家效仿者的追捧。該系統能夠在沒有中心化守門人的情況下運行的關鍵在於以太坊的可編程性和公鏈提供的透明度:所有儲備資產、負債、清算參數和邏輯都為市場中的每一位參與者所知。用 Rune 的話來說,這實現了“去中心化的爭議解決”,確保每位參與者都瞭解維持系統償付能力的規則。

隨著 DAI(及其姊妹項目 USDS)的流通量超過 70 億美元,Rune 的創作已發展成為去中心化金融 (DeFi) 中一個具有系統重要性的支柱。然而,在快速變化的競爭格局下,想要擺脫一個崩潰系統的意識形態訴求變得越來越難以管理;CDP 的資本效率低下以及缺乏高效直接的贖回機制,扼殺了其可擴展性。認識到這一現實後,MakerDAO 於 2021 年開始向傳統儲備資產(如 USDC)進行重大轉型,並於 2025 年轉向貝萊德的代幣化貨幣市場基金 (BUIDL)。在此轉型期間,MakerDAO(現為 Sky)通過代幣化大獎賽 (Tokenized Grand Prix)、由 Steakhouse Financial 管理的價值 $1bn 的代幣化貨幣市場基金 (MMF) RFP 以及 BlockTower Credit 與 Centrifuge 合作發行區塊鏈原生證券的 2.2 億美元私募信貸基金,確立了其作為代幣化資產最關鍵流動性提供者的地位。

穩定幣:今日產品

穩定幣的根本承諾在於:任何持有者都應該能夠隨時將一枚穩定幣兌換成一美元,且無需任何折價,並將交易摩擦降至最低。實現這一等價承諾的基石在於健全的資產管理、儲備透明度、卓越的運營、流動性、託管集成、開發者可訪問性以及來之不易的監管許可。Tether、Circle 和 Maker 誕生於綠地時代,這使得它們能夠在發展過程中取得成功;例如,很難想象一個新進入者能夠達到 Tether 的規模,同時將其儲備投資於高收益的中國商業票據。

鑑於早期穩定幣發行者的巨大成功,如今的市場競爭更加激烈。目前至少有 200 種穩定幣,未來可能還會有數千種。這種猛烈的衝擊可能會分散流動性,降低用戶體驗,並導致追逐下一個重大成果的風險投資資金蒸發。要想有效地與現有企業和新來者競爭,需要從一開始就制定新的策略並提供具有凝聚力的產品。對於法幣支持的穩定幣而言,成功的基礎要素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點:

• 專業的儲備管理:

“除非你願意配備專業的交易團隊,”Austin Campbell(Paxos 前首席風險官)表示,“否則不要自己管理底層儲備。” 維持掛鉤取決於償付能力,而專業管理是大型法幣支持的穩定幣的最低要求。規模較小的發行者可能更傾向於從現有的代幣化貨幣市場基金 (MMF) 入手,最終從相對較高的費用負擔擴展到更便宜的解決方案。

• 託管覆蓋:

雖然消費者可以將穩定幣託管在像 Metam Ask 這樣的瀏覽器錢包中,但機構會將數字資產託管在 Coinbase、BitGo、Fireblocks、Copper 和 Anchorage 等提供商處。有些機構可能會向資產發行人收取上市費用,這需要技術和運營審計、合規性審查以及風險委員會的批准。上市費用有時可能高達六位數或七位數(通常針對加密代幣,而非穩定幣),並且通常需要獲得做市商等服務提供商的最大機構支持。

• 規範跨鏈部署:

在 2020 年初期,穩定幣可能主要存在於一條鏈上,並依賴於信任最小化的橋接或在其他鏈上進行包裝副本。隨後的橋接漏洞時代——Ronin、Wormhole、Nomad——催生了新一代跨鏈部署,例如 Circle 的跨鏈傳輸協議 (CCTP) 和 Tether 較新的 USDTO 標準,它們都建立在 LayerZero 的全鏈消息傳遞協議之上。隨著區塊鏈的激增和互操作性的提升,在多鏈上進行原生部署將成為實現流暢用戶體驗的必要條件,潛在的發行者必須關注這一發展方向。

像 Paxos 這樣的基礎設施提供商,為 Paypal 等高端客戶提供白標穩定幣服務,以及像 Brale 和 MO 這樣的新興穩定幣即服務提供商,都提供了許多開箱即用的核心功能。雖然這些提供商可能會改變“購買還是構建”的權衡,但設計一款實用產品並有效推廣的責任仍然在於發行方。除了穩定性和按面值無摩擦兌換之外,什麼才能使穩定幣成為一款好產品呢?發行方為其穩定幣及其周邊產品創造效用的能力。

穩定幣效用函數

美元穩定幣最初是作為一種儲蓄工具而創建的,它使用戶能夠存儲價值,並抵禦加密資產或其本幣的波動。然而,法幣賦予用戶的功能遠不止儲蓄。用戶使用穩定幣進行的任何操作——交易、賺取收益或支付——都會提升其作為產品的效用。效用越高,留存率就越高,浮動收益也就越高。

講透前世今生,穩定幣從業者指南不同的用戶——無論是企業用戶還是消費者、交易員還是其他用戶——對效用的衡量標準各不相同,而產品市場契合度則要求穩定幣的功能集與客戶的期望相一致。雖然有些人覺得設計空間無限廣闊,而另一些人則覺得空間極其狹窄,但近期的成功和失敗案例,為了解當今的市場格局提供了一些有趣的見解。

貿易:征服中心化交易所(CEX)

Tether 的創立故事以及 Circle、Coinbase 以及如今的幣安之間的緊密合作並非偶然:加密貨幣的本質在於投機,而中心化交易所仍然是大多數加密貨幣用戶旅程的首選(2024 年交易額約為 19 萬億美元)。

在交易所內部,可以用作保證金抵押品或構成基礎貨幣對(例如 Coinbase 上的 BTC/USDC)的穩定幣,對於尋求無縫進入和退出市場的交易者來說,具有更高的實用性。獲取這些客戶並非易事;例如,Circle 與幣安建立了分銷合作伙伴關係,支付了 6000 萬美元的費用,並分享了交易所閒置 USDC 存款的浮動收益。對於新發行者來說,教訓顯而易見:如果你無法在客戶獲取方面投入超過 Tether 和 Circle,那麼你必須在一個全新的維度上實現差異化,以克服用戶的轉換成本。

除了主要的現有參與者之外,最成功的中心化交易所 (CEX) 變革當屬 Ethena 及其(並非完全)穩定幣 USDe。

交易員們機會主義,尋求任何提高資本效率的途徑,而在 CEX 上質押 USDC 意味著他們的保證金抵押品幾乎無法獲得收益。Ethena 嗅到了機會,在交易員、中心化交易所以及 Ethena 自身之間達成了一項三贏的協議。

大致的策略如下:

1. 將高收益、Delta 中性的策略代幣化為合成美元 (USDe)。他們選擇的策略是一種流行的現貨套利交易,使 USDe 持有者有時能夠獲得高達 25% 的年化收益。

2. 為了獲得更高的收益,Ethena 與 Bybit 等中心化交易所接洽,並提出了以下方案:如果您允許使用 USDe 作為保證金抵押品,我們將與您 (Bybit) 分享部分基礎收益。

3. 為了爭奪市場份額,Bybit 有動機將基礎 USDe 的收益轉讓給交易者,以安撫其交易者。截至 2025 年 3 月,使用 USDe 作為保證金抵押品的 Bybit 交易者獲得了 9% 的年化收益(而 USDC 為 0%)。

講透前世今生,穩定幣從業者指南

USDe作為保證金抵押品的優勢顯而易見,再加上通過中心化交易所 (CEX) 進行的無摩擦分銷,推動 USDe 的流通量增長至如今的 50 億美元。這一現實反映了交易者對資本效率的偏好,即使標的資產的信用風險遠高於法幣支持的穩定幣(儘管我們注意到,USDe 隨著時間的推移已轉向更為保守的立場)。Ethena 的道路尤其勇敢,在某些司法管轄區,新的監管規定可能會關閉這種特殊策略的大門。話雖如此,Ethena 的快速增長正是成功的中心化交易所整合所能帶來的槓桿效應的一個例子。

盈利:去中心化金融 (DeFi) 整合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品牌可以定義為一家公司或產品比其商品化競爭對手獲取更高利潤的能力;沃倫·巴菲特推崇的典型例子就是可口可樂在汽水市場中的地位。目前,USDC 和 USDT 擁有毋庸置疑的品牌價值,即便並非無懈可擊。憑藉先發優勢和網絡效應,USDT(以及程度稍低的 USDC)能夠比缺乏品牌認知的新競爭對手獲得更高的浮動收益。在此背景下,完全儲備的法幣支持穩定幣(例如 MO 和 Agora)已大幅轉向直接與用戶或 B2B 分銷合作伙伴分享基礎收益。

然而,由於短期利率普遍預期下降,分享收益不太可能成為克服用戶轉換成本的差異化因素。為了應對這一挑戰,具有前瞻性的發行方正在尋求通過將其產品集成到 DeFi 中來提升其穩定幣的效用。核心集成之一是在由 AAVE 和 Morpho 等 DeFi 協議推廣的加密貨幣鏈上貨幣市場上上市。

這些協議將借款人和貸款人協調成類似於 Maker CDP 結構的超額抵押回購交易;主要區別在於用戶能夠借入幾乎任何資產(例如 USDC、USDT 等),並以更靈活的參數(例如 cbBTC 最高可達 86%)借入,抵押資產種類繁多,例如 BTC、ETH 和長尾代幣。

鏈上貨幣市場使持有者能夠利用其資產進行槓桿操作,他們可能出於稅收原因或認為抵押資產會升值而不願出售這些資產。對槓桿的需求(有時可能非常高)推動了借貸需求,而穩定幣持有者則通過借貸來滿足這種需求,從而獲得收益。他們獲得的收益取決於市場借入該資產的意願。

講透前世今生,穩定幣從業者指南

這張圖表顯示了將 USDT (steakUSDT) 或 USDC (steakUSDC) 借入 Steakhouse Financial 的 Morpho 市場的 7 天追蹤年利率。借入 USDC 的利率高於 USDT——這與 USDC 在 DeFi 領域的主導市場份額相稱。

• 這強烈表明了 DeFi 用戶如何看待這兩種資產之間的相對效用。

這種現實也延伸到了原生借貸需求更低的新型穩定幣,促使資金雄厚的發行方制定激勵計劃,以提高借貸者獲得的實際收益。PayPal 正是利用這一策略,在 2024 年短短 4 個月內,就將 PYUSD 在 Solana 上的流通量從 0 美元提升至 6.65 億美元,並投入了數百萬美元。

激勵 PYUSD 市場 Kamino,Solana 上的 DeFi 協議。儘管 PYUSD 在 Solana 上的發行量隨後下降至約 1.5 億美元,但像 Ripple 這樣資金雄厚的發行商仍在沿用這種策略,而資源相對受限的發行商則用代幣(例如 Ethena 的 $ENA)而非現金來激勵市場。無論哪種方式,發行商都必須保持客觀性,否則他們可能會將產品與市場的契合度與那些只看到“免費錢”的唯利是圖的用戶混為一談。

再次強調,留存率取決於任何特定穩定幣的感知效用。為此,無需許可的區塊鏈既是增長的驅動力,也是市場份額主導地位的潛在限制因素。越來越多的新發行者在其產品和 USDC 之間創建無需許可的去中心化交易所 (DEX) 市場,通過提供與鏈上 USDC 的可互換性來提升其穩定幣的效用(Maker 的錨定穩定模塊是最成功的例子)。然而,這種新興的整合受到潛在鏈上 USDC 資本效率低下以及加密原生做市商為創建和管理這些資金池而收取的高 IRR 門檻 (>35%) 的嚴重挑戰;除非資本成本較低的提供商參與鏈上穩定幣市場,否則真正的大規模可互換性將不會存在。

支付:自舉式分配

如果說加密貨幣是賭場,穩定幣是籌碼,那麼玩家最終需要兌現。畢竟,你不可能用籌碼支付晚餐。然而,兌現這些籌碼對主要將浮動資金貨幣化的穩定幣發行者來說,在經濟上是有害的。要應對這種情況,穩定幣必須變得實用,而不僅僅是投機;Circle 的支付網絡就是 Circle 試圖圍繞 USDC 創造額外功能以實現流動性貨幣化的典型例子。然而,穩定幣和區塊鏈自身成為支付網絡的夢想面臨著現有企業數十年來精心培育的網絡效應的強烈阻力。在此期間,企業家越來越多地將穩定幣嫁接到現有的信用卡網絡中,使用戶能夠無縫地使用籌碼。

基於加密貨幣的借記卡使用戶可以在任何一家貼有 Visa 或萬事達卡貼紙的全球數百萬商家使用 USDC 等穩定幣。加密貨幣借記卡和銀行發行的借記卡之間的主要區別在於“承保”流程;銀行發行的借記卡需要銀行確認用戶賬戶中有足夠的資金,而像 Rain 這樣的加密貨幣借記卡發行機構,如果用戶在鏈上特定的智能合約中存入了足夠的 USDC,就會自動授權交易。運營安全的最佳實踐(包括多重簽名錢包和代碼審計)以及 USDC 與法幣之間有限的基差風險,降低了 Visa 和 Rain 的風險,後者最終負責支付的最終性。

對於用戶而言,持有穩定幣的心理障礙會隨著某種穩定幣感覺像現金而逐漸減弱。通過直接與加密貨幣借記卡發行機構或卡網絡合作,利用現有網絡效應的發行機構更有可能獲得更高的浮動收益。

雖然早期的加密貨幣借記卡以 USDC 為中心,但未來的加密貨幣借記卡將嘗試授權使用更廣泛的加密資產作為抵押品進行支付。例如,MetaMask 正準備授權使用 ETH 和其他收益型穩定幣等資產進行交易,將鏈上收益與鏈下消費結合起來。從長遠來看,卡片集成層可能會完全抽象穩定幣的底層選擇,從而降低品牌的重要性,並創建一個針對現有參與者的新攻擊向量。

總而言之,人們越來越期望穩定幣能夠以核心基礎要素推出,同時在交易-收益-支付方面最大化用戶效用。像聯盟支持的穩定幣 USDG 這樣的重大舉措就承認了這一現實;該聯盟由 Robinhood 和 Kraken 等領先的交易所、Paxos 等基礎設施提供商以及 Anchorage 等託管機構組成。雖然 USDG 能否成功還有待觀察,但顯然門檻只會越來越高。

然而,如今穩定幣產品已達到足夠成熟,可以被越來越多的全球支付渠道所採用。隨著這一趨勢的持續,穩定幣將越來越多地被納入支持傳統金融服務的監管體系。對於尋求最大程度採用的法幣支撐穩定幣發行者來說,駕馭這一鉅變對於獲得並保持市場主導地位至關重要。

不斷變化的監管環境

想象一下,你花費數年時間圍繞你的穩定幣構建護城河,卻最終被監管機構強行下架。這並非空穴來風:歐盟加密資產市場 (MiCA) 於 2024 年 12 月 30 日生效,USDT 便被歐洲大陸各大中心化交易所下架。雖然 Tether 的規模使其具備獨特的能力來應對這些挑戰,但遵守全球法規對於進入關鍵市場和贏得關鍵分銷合作伙伴正變得越來越重要。隨著指導方針日趨清晰,其施加的限制也改變了新老發行人的機會集和 GTM 策略。

在本節中,我們力求涵蓋普遍接受的合規基本概念、最佳實踐,以及這些要素如何在全球範圍內協同工作的概述。

雖然許多法規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後果,但本節並不試圖對任何特定法規的有效性進行道德論證或評判。為避免疑問,以下內容不構成法律、監管或合規建議,且嚴重偏向運營商的觀點。

基本制約因素

除此以外,要獲得全球監管認可,通常有兩個不可協商的條件:

KYC/AML:瞭解你的客戶 (KYC) 和反洗錢 (AML) 法規(例如美國的《銀行保密法》(BSA))的目標是降低不良行為者造成損害的能力。其理念很簡單:要求客戶在進入金融系統時進行自我識別,可以更容易地抓獲犯罪分子,並增加大規模犯罪的難度。

最佳實踐:控制或嚴格監控控制法幣進出穩定幣的節點的合作伙伴。例如,鑄造 USDC 需要加入 Circle,或者對於大多數散戶用戶來說,需要通過 Coinbase 等受監管的中心化交易所鑄造或購買 USDC。在後一種情況下,Coinbase 會在用戶開戶過程中(Coinbase 是一家受監管的貨幣服務公司,受《銀行保密法》的約束)對用戶進行 KYC 審核。

監管機構認為,這將創建一個理想的系統,其中:

1. 所有初始入口點(即法幣兌換穩定幣的入口點)都受到監控;

2. 所有出口點都需要類似的驗證。

此過程類似於現金監管;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使用和兌換現金,但訪問銀行系統或進行大額購買需要進行自我身份識別並遵守 KYC/AML 規定。

同樣,任何人都可以在 DeFi 中購買 USDC 或 USDT,但實際使用可能需要在受監管的入口或出口處註冊。

監控與制裁篩查:一旦參與者進入生態系統,發行方必須對這些參與者實施有效的監控,以發現行為良好卻變壞的參與者,或識別通過 DeFi 進入的不良參與者。

在某些情況下,不良行為是明確的——例如,某個實體或地址被列入 OFAC 制裁名單——如果無法實時發現,可能會導致鉅額罰款或其他監管後果。

最佳實踐:記錄相關政策並實施自動化。

我們常見的指導原則如下:

• 每六個月(或制裁名單更新時)對所有可識別的持有人進行一次基準篩查

• 根據風險狀況調整篩查頻率,對高風險領域(例如地理位置)進行更頻繁的篩查

• 實施 Chainalysis 和 TRM Labs 等自動化合規工具,以監控可疑的區塊鏈活動

• 參與金融情報網絡,例如 FinCEN 的 3i4(b) 信息共享計劃

• 在法律要求的情況下,實施凍結或扣押資產的正式協議,特別是在支持執法部門對洗錢和恐怖主義融資的調查時

新興的選擇:黑名單VS白名單

全球最大的法幣穩定幣已採用黑名單模式,這是一種務實的選擇,通過最大限度地減少摩擦來最大化分配。黑名單模式意味著任何錢包都可以接收、持有或轉移穩定幣,除非該錢包被標記為存在制裁、欺詐或其他非法活動。合規性通過以下方式實現:(i) 在法幣出入金通道進行篩查;(ii) 持續監控鏈上資金流動;以及 (iii) 凍結或銷燬黑名單地址中代幣的權力。

與之相反的方法是白名單模式,它顛覆了默認模式,只允許預先批准的錢包持有和交易穩定幣。從歷史上看,這種方法會降低穩定幣的效用,從而抑制其增長,因為穩定幣的效用依賴於廣泛的接受度。也就是說,該模型類似於證券監管方式,並提供最大限度的交易對手確定性,這可能對必須滿足最嚴格的反洗錢、反恐怖融資和審慎標準的銀行、經紀交易商或支付網絡具有吸引力。

在黑名單或白名單模型之間做出選擇,取決於穩定幣的目標用戶群。從歷史上看,黑名單模型的採用率更高,因為消費者可以像現金一樣將穩定幣用於日常支出;我們預計黑名單模型的增長速度將繼續大幅超過白名單模型。

然而,隨著監管環境的變化,用戶群體也會隨之變化。如果用戶群體大幅轉向機構,我們可能會看到白名單模型成為某些用例的常態,例如證券結算或公司內部轉賬。雖然這純粹是猜測,但白名單模型的某些實現可能會改變穩定幣的單位經濟效益。例如,Fnality 今年正在尋求美聯儲批准其主賬戶,這將有效地消除支持當今法幣支持的穩定幣的託管和儲備管理基礎設施,同時允許無縫訪問傳統的法幣支付渠道。類 CBDC 對更廣泛的穩定幣行業的影響尚不明確,但值得密切關注。

全球監管的千層蛋糕

穩定幣的運作處於跨國願景與國家和地方法律框架錯綜複雜的交匯點。這帶來了可預見的挑戰:缺乏明確的規則,以及不同司法管轄區和監管制度之間缺乏一致性。對於運營商,我們試圖簡潔地提煉來自主要市場的見解和經驗。請注意,本節內容高度概括且以美國為中心:發行合規的穩定幣需要逐案評估,並持續諮詢律師、合規專業人士和監管機構。

美國:走出迷宮

歷史上,美國主要引導穩定幣發行者申請貨幣傳輸許可證 (MTL),而這一制度並非為公鏈上穩定幣的創新性而設計。

例如,過去,貨幣傳輸機構通常需要繳納保證金,因為這些企業在早期階段主要資本不足;而如今,法幣支持的穩定幣發行者大多持有足額儲備,甚至擁有超額抵押,不從事借貸或抵押業務。在此期間,美國發行者必須應對貨幣傳輸許可證 (MTL)、貨幣服務公司 (MSB)、比特幣許可證、銀行合作以及聯邦信託章程,同時還要應對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 (SEC)、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 (CFTC)、貨幣監理署 (OCC) 或金融犯罪執法局 (FinCEN) 的審查。然而,隨著美國參議院通過《通用數據保護法案》(GENIUS Act),美國最終可能不再僅僅通過類比現有金融產品來監管穩定幣。

《通用數據保護法案》代表了美國迄今為止在提供清晰監管方面做出的最佳嘗試。

該法案重點關注“支付型穩定幣”,其定義為用作支付或結算手段的穩定幣,發行人“代表或創造合理預期”,即該穩定幣與美元掛鉤。因此,發行人有義務以固定的貨幣價值(例如 1 美元)兌換、贖回或回購該穩定幣。重要的是,GENIUS 法案並未明確涵蓋算法穩定幣(例如 DAI/USDS)或收益型穩定幣,這些穩定幣要麼屬於該法案規定的 2 年算法穩定幣暫停期,要麼可能受到現有證券法的監管。

Galaxy 的 Alex Thorn 一直在加密貨幣領域進行著一些最優秀的研究;他對 GENIUS 法案關鍵術語的見解,對於任何想要了解新制度的從業者來說都是必讀之作。

對於從業者來說,最相關的指導包括:

1. 將穩定幣發行人視為一個獨特的金融服務提供商類別,同時將發行限制在符合聯邦和州資格的發行人,並以貨幣監理署 (OCC)、美聯儲、聯邦存款保險公司 (FDIC) 和國家信用合作社管理局 (NCUA) 為主要聯邦監管機構。

2. 明確支付型穩定幣並非證券或商品,且允許的支付型穩定幣發行人並非投資公司。

3. 允許來自具有類似制度的司法管轄區的外國發行人,這些發行人也需在審計長處註冊、遵守美國法律命令,併為美國用戶持有美國託管的儲備。

4. 明確儲備資產構成指南,要求採用 1:1 抵押,限制抵押,並將可接受的抵押品限制為活期和有保險的美元存款、剩餘期限為 93 天或更短的國庫券、由國庫券支持的回購和逆回購、投資於這些資產的貨幣市場基金,以及監管機構批准的任何其他類似的政府發行資產。

5. 加強報告要求,包括每月在其網站上公佈其儲備金,並對合並未償還發行總額超過 500 億美元的穩定幣發行人進行年度審計。

6. 市場營銷和消費者保護措施,限制發行人將穩定幣誤認為法定貨幣或受保貨幣。

7. 破產隔離和破產保護措施,確立穩定幣持有人對儲備資產和在途資金的優先索取權。

重要的是,《GENIUS 法案》為非支付型(即收益型)和算法型穩定幣提供了 12 個月的學習期,使這些資產處於不確定狀態,但目前允許它們在美國流通。這項暫停期為直接向穩定幣持有人分配收益的發行人提供了一個短暫的窗口,這可能會延續收益型穩定幣浪潮,這些穩定幣試圖取代現有穩定幣。

全球融合

如需深入瞭解全球監管融合的理論和實踐概述,請參閱 Chris Brummer 的慷慨貢獻,全文為“穩定幣互操作性:理論評估與實踐概述”。

以下是美國以外地區監管方法的簡要概述:

歐盟通過 MiCA 採取了全面的措施,創建了明確的法律類別:資產參考型代幣 (ART) 指的是參考多種貨幣的加密資產,而電子貨幣代幣 (EMT) 指的是參考單一貨幣的加密資產。

MiCA 正式建立了一個單一的泛歐洲合規穩定幣市場,同時要求非歐盟發行機構遵守規定,否則將被排除在外。

合規要求包括全額儲備支持、透明的報告和明確的監管批准。

截至2025年3月,已有10家公司獲准發行15種符合MICA標準的穩定幣,包括EURC和EURCV等與歐元掛鉤的期權,以及USDC和USD1等與美元掛鉤的期權。

在亞洲,出現了三種截然不同的監管模式。

例如,日本將穩定幣的發行限制在持有執照的銀行和信託公司。新加坡和香港則允許通過嚴格的監管渠道發行穩定幣,強調金融穩健性。中國和印度則禁止或嚴格限制私人穩定幣,轉而支持國家控制的數字貨幣。

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全球,情況都依然動態,並將繼續演變。

然而,隨著監管環境逐漸明朗,發行方有機會在該領域展開一場潛在的新博弈。監管套利歷來廣泛地定義了加密貨幣行業和金融服務行業;然而,主流採用取決於確定性。隨著支付穩定幣在美國及其他地區開啟新紀元,先行者已經開始將戰場從穩定幣發行轉向穩定幣基礎設施。

穩定幣:未來的基礎設施

加密貨幣的一大魅力在於其前沿技術的商業化:BTC(資產)與比特幣(網絡)之間密不可分的聯繫,催生了一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產業,使其從密碼學、分佈式賬本和零知識證明等學術領域的死水一潭中脫穎而出。

遺憾的是,向傳統金融機構推銷前沿技術往往會被拒之門外。

對於我們這個行業來說,駕馭這一悖論極其困難。

即使像拉里·芬克這樣的傑出人物公開宣稱“代幣化是下一代金融市場”,但現實情況是,對於要求監管清晰性的機構和追求無縫體驗的消費者來說,區塊鏈技術的採用仍然極其緩慢且停留在表面。這沒什麼可羞恥的:金融是世界上監管最嚴格的行業之一,這與消費者保護的重要性以及該行業作為全球商業連接紐帶的作用相稱。

那麼,該如何推動變革呢?

一種方法是立足邊緣,直奔核心。例如,Stripe 首先利用其技術優勢,將處理全球支付的複雜性抽象為一個簡單的以開發人員為中心的 API。這意味著它可以為那些技術精湛但規模太小、差異太大、傳統機構無法提供服務的初創公司提供服務。

歷史總是押韻的。穩定幣是區塊鏈基礎設施進入全球商業的“特洛伊木馬”,而在我們金融體系的邊緣,這種應用已經開始。

價值鏈協同

“您好,我是[初創公司X],我的客戶想從美國匯款給他們在印度的父母。請問您能幫我嗎?”

合規地轉移資金是支付協同的核心功能。不,這不會是又一次深入探討跨境支付機會。如果您想了解更多信息,我推薦穩定幣基礎設施公司Merge的這篇精彩文章。如果您不想,只需看看Sam Broner和ai6z crypto優秀團隊製作的以下圖表:

講透前世今生,穩定幣從業者指南

跨境支付複雜、耗時、易出錯且成本高昂;穩定幣和區塊鏈賬本提供了一種全球通用、價格低廉且幾乎即時的替代方案,可以替代傳統的跨境支付通道。即使上面的圖表略顯粗糙——任何一位勇敢的消費者,只要支付過350bps的咖啡手續費,都可以證明這一點——但世界正在逐漸超越將本地支付網絡與過時的信息傳遞協議(SWIFT)和代理銀行網絡拼湊在一起的模式。坦率地說,這是我們在金融領域見過的最明顯的“你的利潤就是我的機會”的情況之一。

回到剛才的例子:你是[初創公司X],你需要代表你的客戶接受美元付款,並將印度盧比匯給他們在印度的父母。你已經決定要與客戶見面——接受美元並以法定貨幣支付印度盧比——但你希望獲得穩定幣路由跨境支付的效率,並且要遵守法律。您的律師告訴您,獲得多賬戶授權 (MTL)、多賬戶業務 (MSB) 和比特幣許可證需要 18 個月,但您認為機會就在眼前,並決定使用 Bridge 這樣的服務。Bridge 如何重構支付編排價值鏈,使您能夠提供這項服務?

橋樑—價值鏈說明

講透前世今生,穩定幣從業者指南

注意:以上列表並非詳盡無遺,略去了每個微服務的支撐要素(例如,節點基礎設施和區塊鏈數據索引),以及一些底層提供商將多個微服務捆綁在一起的現實。然而,對您來說,更重要的是 Bridge 能夠通過開發者友好的 API 抽象化這種複雜性,同時保留兩項關鍵功能:

1. 最大限度地提高可訪問性和可用性:獲取新的合作伙伴並在底層微服務中構建冗餘(例如,美國的多家合作銀行);

2. 管理統一的實時全球賬本:相當於一個銀行核心,

管理跨多個數據庫(區塊鏈或其他)的交易處理和內部會計。我們稍後會對此進行詳細說明。

大重組

本·湯普森的《保持誘人利潤》一書,為理解技術顛覆提供了一個實用的框架。他寫道:

“任何一家公司如果能夠成功整合價值鏈的不同組成部分,那麼它就能在價值鏈中佔據優勢地位;而價值鏈的其他部分則會進行模塊化,並進入商品競爭。”

20 世紀 70 年代,IBM 通過垂直整合硬件和軟件,主導了計算機行業。1978 年 Apple II 等開放式架構 PC 的出現,為英特爾專注於 CPU 以及微軟專注於 Windows 操作系統打開了大門。隨著 CPU 和操作系統的價值積累,PC 業務本身也實現了商品化,與此同時,專業化企業(例如英偉達及其 GPU)或重新打包(例如蘋果的 M4 CPU 和 macOS)也迎來了新的機遇。

在穩定幣和區塊鏈金融服務的背景下,同樣的策略正在上演。

穩定幣將以美元計價且完全儲備(即有償付能力)的方式存儲價值的能力商品化。區塊鏈則將以開放、全球且日益可擴展的方式分配和轉移價值的能力商品化。在這些創新出現之前,這兩種能力分別被嚴格控制的銀行和支付網絡壟斷

“[Bridge] 通過掌握基礎知識來定義優質產品 – 管理對賬、法規遵從性以及不斷增長的商家和支付方式接受度 – 同時使我們的客戶能夠輕鬆地推出新產品。”

- Yelena Reznik ova,Bridge 合作伙伴(Stripe 旗下公司)[初創公司 X] 的客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對你的產品抱有更高的期望:是的,我很樂意從美國匯款到印度,但既然我相信這款應用能幫我轉賬,如果我也能順暢地消費就太好了。事實上,如果這款應用能幫我存錢,而且,等等,我還能通過把錢存在那裡賺錢,那就太棒了。

Bridge 將所有這些功能捆綁到一個統一的產品套件中:

講透前世今生,穩定幣從業者指南

Bridge 為其核心業務流程構建了技術、運營和合規堆棧,而每款產品都是這些堆棧的相對簡單的擴展。例如,要讓客戶“鑄造”自己的穩定幣 (USDB),需要添加資產儲備管理機構(Blackrock)和證券託管機構。髮卡需要將核心擴展至卡網絡,他們已經通過 Stripe 與 Visa 的合作關係實現了這一點,並配備了實體卡打印機。錢包基礎設施已經到位,可以管理他們自己的鏈上穩定幣運營——將其作為待售產品幾乎是免費的。

這對 [初創公司 X] 有什麼好處?如果我吸引存款到像 USDC 這樣的穩定幣,Circle 會將浮動資金貨幣化;如果我發行自己的穩定幣 XUSD,Bridge 將與我分享浮動資金收益。鑑於 XUSD 和 USDC 具有相同的潛在信用風險(例如,由 Blackrock 貨幣市場儲備基金支持),Visa 應該接受 XUSD 作為抵押品,以便在 Visa 網絡上執行支付,從而提升 XUSD 的支付效用。如果我的用戶想要橋接 USDC 更實用的用例(例如 DeFi),Bridge 可以通過實現 XUSD 與 USDC 之間的零費用兌換,並由 Bridge 補貼兌換基礎設施的成本,使 XUSD 可以與 USDC 互換。

所有這些產品都是在過去兩個月內發佈的,最終以 Stripe 的“穩定幣金融賬戶”為代表,該賬戶已在 101 個國家/地區推出,支持全棧 USD 計價的銀行和支付服務。通過多種產品將同一核心貨幣化可以創造運營槓桿,使 Stripe/Bridge 能夠將收入轉向其他層級的商品化。一個壓力點可能在於單一線下/線上業務,這些業務會在將法幣兌換成穩定幣以及反之時收取費用;Brale 的 IO 產品就是近期將這一層級商品化的一次嘗試。如果你的企業只做這一項業務,那麼你就必須收取費用(我們觀察到每筆交易的收費約為10個基點),這實際上是在向[初創公司X]徵收在數字世界和法幣世界之間轉移資金的稅款。對於企業經營者來說,規避這筆稅款,或者通過提供其他必要功能的供應商來分攤成本,是至關重要的。

最終,數萬億美元的價值取決於弄清楚價值下一步將在哪裡積累。利潤會流向價值鏈中的專家嗎?例如,[初創公司 X] 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創建:

講透前世今生,穩定幣從業者指南

如今,單一供應商或許更便宜,但它也帶來了集中風險,並增加了轉換成本。薩蒂亞·納德拉最近在接受Dwarkesh播客採訪時曾說過:“企業市場趨向於寡頭壟斷,而不是壟斷。” 如果你是一家財富500強企業,你不會將關鍵基礎設施(例如雲計算)委託給單一供應商。要麼與多家雲供應商構建冗餘架構,要麼出現新的公司,例如多雲基礎設施供應商,來滿足你的需求。

萬事達卡或摩根大通會利用現有優勢——分銷和資產負債表——來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捆綁產品嗎?還是說,專業的錢包提供商,作為消費者進入區塊鏈生態系統的門戶,會成為超級應用,並重新調整利潤結構,使其對自身有利?這場戰鬥才剛剛開始。

理性之弧

從長遠來看,金融是高度理性的。

從威尼斯清算所到美國存管信託公司 (DTCC),金融創新的漫長軌跡歷來都朝著更高的效率發展。我們越接近金融網絡中所有節點都引用一個單一、全球、自我協調的記錄系統(例如互聯網),就越接近終端效率。即使區塊鏈並非最終形態,它也顯然是優於我們當今拼湊系統的技術替代方案。

所有金融服務企業都建立在專有的核心賬本之上,用於管理賬戶、餘額、交易和上下文。

這些系統都以難以擴展而聞名,如果管理不善,後果將不堪設想。現象級子堆棧《支付工程師手冊》的作者阿爾瓦羅·杜蘭 (Alvaro Duran) 在其文章《兩個賬本的故事》中總結了這個問題。雖然整篇文章都值得一讀,但 Alvaro 認為,難點在於如何在可用性(即最大化交易批准率)和一致性(即確保交易基於準確信息獲得批准)之間進行殘酷的權衡。

持有或轉移資金需要每家銀行、託管機構或支付服務提供商通過一個網絡進行通信,而隨著每個孤立節點的增加,該網絡的複雜程度會呈指數級增長。

另一方面,金融依賴於準確的信息,而這種雜亂無章的基礎設施使得對賬極具挑戰性,尤其是在兼顧速度和規模需求時。這個棘手的問題正促使金融服務的頂級構建者轉向以下基礎設施:(i) 一致、透明、全球化,以及 (ii) 能夠代表他們管理狀態和交易處理。以下是構建者們的看法:

區塊鏈解鎖了全球一致性,在我們現有的金融體系之上構建了“第二層”。

“穩定幣是首個通用的貨幣‘文件格式’,它消除了傳統上將美元、歐元、墨西哥比索和其他所有法定貨幣各自獨立存放的不一致的本地貨幣體系。當所有貨幣都採用相同的格式時,我們的客戶可以構建一個可以即時持有和兌換這些貨幣的錢包,從而使我們的客戶能夠在數十個市場推出產品,而無需與外國銀行賬戶或支付網絡周旋。換句話說,穩定幣打破了地域與貨幣獲取方式之間的聯繫——讓人們無需通過美國銀行即可持有美元——隨著應用規模的不斷擴大,這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 Zach Abrams,Bridge(Stripe 旗下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區塊鏈抽象化了對賬,就像 AWS 抽象化了IT 基礎設施一樣。

我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為賬本系統和銀行核心系統做出貢獻,因此,不可否認的是,協調海量數據通常意味著龐大的團隊、昂貴的基礎設施以及持續的努力,以保持與銀行記錄系統的同步。Brale 採用區塊鏈優先的方法來構建其核心繫統。每筆交易都是最終的,併發布到共享的全球區塊鏈上,要麼成功,要麼失敗。系統內置了協調機制。這使我們能夠更快地行動,用更少的人員支持更大的交易量,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出穩定幣,同時保持與任何銀行的互操作性。如果沒有全球成千上萬的工程師致力於區塊鏈技術,這種速度和最終性是不可能實現的。

- Ben Milne,Brale.xyz 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不,區塊鏈並非萬能藥,它現在無法,也永遠無法解決全球金融的所有問題。

是的,它存在一些權衡——任何在以太坊或 Solana 上經歷過交易失敗的人都知道,公鏈必須持續提升可用性。不,解鎖新用例和消費者採用的核心要素——身份和隱私——尚未廣泛普及。

是的,消費者仍然需要為面向消費者的加密貨幣入口支付高昂的費用——通常高達 350 個基點甚至更高,

就像 Stripe Link、MoonPay 等一樣。

然而,儘管面臨這些不利因素和不利的監管環境,這項技術仍在不斷改進,穩定幣的總流通量如今已有機增長至近 2500 億美元。如果進一步與那些以百年為時間框架衡量進步的現有企業進行比較,明智的博彩玩家應該押注大衛,而不是歌利亞。這些全球記錄系統提供一致的後端體驗,並消除中後臺工作流程,而每個與這些系統集成的新節點都將使

在其他任何系統上構建變得越來越不合理。如果您不相信我們,那就相信那些巨頭們,他們在未來押注了數十億美元,這些效率提升及其釋放的新功能將流向這一新範式的早期採用者。

下一步是什麼?

在撰寫本文期間,每週都會發布一項改變行業格局的公告。這種衝擊在企業家和老牌企業中引發了意料之中的恐慌和恐慌。市場將走向何方?我應該關注什麼?我是否為時已晚?

鉅變才剛剛開始。同樣,隨著戰場轉向“銀行即服務”型穩定幣基礎設施,當今的競爭水平要求企業擁有統一的產品、市場進入戰略和適應能力。在這個快速變化的環境中,我們希望《從業者指南》能夠為穩定幣發行和基礎設施發展的現狀和未來提供及時且永恆的見解。

下一步如何?隨著美國監管法規即將明朗化,監管制度可能會圍繞全球標準進行整合,就像銀行業中的巴塞爾標準一樣。我們還將看到網絡效應以不可預測的方式複合,並預計區塊鏈在協調更多參與方之間的交易時將變得越來越差異化,而不僅僅是在閉環概念驗證中。隨著SAB 121法案的廢除,我們預計銀行將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將結構性較低的資本成本引入更廣泛的加密生態系統,從而顯著改變當今以資本波動和高昂成本為特徵的鏈上市場結構。最後,我們預計,當法幣支持的穩定幣增長到超過國庫券的合理供應能力時,格局將發生巨大變化:如果穩定幣繼續增長,可能需要出現某種形式的部分準備金穩定幣。

我們將為您呈現一些來自我們優秀合作伙伴的發人深省的思考。沒有他們,我們就無法創作出一篇希望值得您關注的文章。

區塊鏈的原子性、可編程性和開放性,使其能夠實現目前各自為政的工具之間無摩擦的流動。這已經為代幣化貨幣市場基金和穩定幣的結合開啟了新的可能性,使其能夠實現前所未有的流動性和互操作性。隨著代幣化的發展,我們很可能會看到這些新功能擴展到更多資產類別和更多應用。

這種在此前互不兼容狀態之間無縫轉換的未來將推動穩定幣的增長和應用,從而創造一個更加互聯互通、更加高效的金融生態系統的潛力。

- Robert Mitchnick,貝萊德數字資產主管

“如果[監管]互操作性真的出現,它不太可能源於單一的立法突破或多邊協議。相反,它將是分層的、零散的、漸進式的——一個由技術標準、監管合作、相互認可機制和自適應合規協議構建的生態系統。實現這一目標需要的不僅僅是機構協調;還需要理念的轉變。監管機構必須開始將穩定幣不僅視為國家控制的對象,更視為跨境經濟協調的基礎設施。

從這個意義上講,互操作性不僅僅是一個技術或法律目標——它是數字金融時代的治理必需。”

- Chris Brummer,Bluprynt 創始人兼喬治城大學法學院教授

“銀行體系的核心功能是將過剩儲蓄引導至企業和更廣泛經濟領域的生產性投資。雖然穩定幣為儲戶帶來了顯著的效率效益,但這些效益並不一定能轉化為整體經濟的改善。如果穩定幣大幅增長,但仍僅限於投資於政府債券,它們將會從私營企業抽走關鍵的投資資金,從而損害經濟增長。美聯儲在2019年拒絕批准“狹義銀行”時也提出了同樣的主張。現在,監管機構面臨著一個關鍵的選擇:要麼允許穩定幣發展成為銀行2.0——同時支持儲戶和企業——要麼徹底限制其增長。

—— Hasu,Flashbots戰略主管兼Lido & Steakhouse Financial戰略顧問

“我擔心什麼?我們瞭解到,每隔3個月甚至更短的時間,我們就會發現一些新的用例,這些用例似乎比之前的所有用例都更大。

我們認為這種情況會持續下去。如果銀行介入,這將開闢一個全新的市場,這些客戶所需的功能也將發生變化。”我並不擔心新進入者會直接與如今的 Bridge 競爭;我擔心的是那些尚不存在的競爭對手,他們服務於我們錯過的市場。

—— Zach Abrams,Bridge(Stripe 旗下公司)創始人

“我痛恨穩定幣的討論現狀,也痛恨這個行業缺乏想象力,將如此強大的工具變成了庸俗之物,彷彿它只是一個在互不溝通的系統之間轉移資金的網絡。

這與加密貨幣的初衷背道而馳。不要低估開源技術、去中心化金融應用以及其他區塊鏈原生技術的力量,它們能夠降低准入門檻,創造新的用例,改善生活。

—— Luca Prosperi,MO 創始人

從很多方面來看,Luca 是對的。加密貨幣已不再是我們當中一些人多年前進入的那個行業;它已經遠遠超越了意識形態的束縛,成為一塊畫布,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其上描繪不同的未來。穩定幣,作為連接我們生活世界和未來的關鍵紐帶,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更加重要。我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接下來的發展。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收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