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AI行業領頭羊OpenAI的新大招GPT-5,“不及預期”應該是許多用戶共同的選擇。
以至於海外網友在X、Reddit等平臺,還掀起了“還我GPT-4o”運動。對此OpenAI CEO山姆·阿特爾曼也主打一個從善如流,承認低估了大家對GPT-4o的喜愛,並宣佈付費用戶可以切換回GPT-4o。
作為OpenAI迄今為止最為強大的AI模型,GPT-5在LMArena等一眾AI基準測試中都實現了“屠榜”,它的性能顯然無可指摘。可問題是,當用戶實際使用GPT-5後就發現,新模型與想象中的樣子不太一樣,它雖然確實變得更聰明,卻失去了懂情緒、會共情的能力。
儘管GPT-5正如山姆·阿特爾曼所言,已經達到了博士級別的智能,與其對話就像是與一位在任何領域都擁有博士學位的專家溝通,但問題是擁有博士水平的GPT-5不僅有學識淵博的優點,也變得像《生活大爆炸》裡的謝爾頓一樣“Nerd”(書呆子),理性和冷靜壓過了包容和共情。
簡而言之,在用戶眼中,ChatGPT就從可以傾訴的朋友一下子變成了冷冰冰的機器。有一位海外網友的話就得到了許多ChatGPT用戶的共鳴,“GPT-4o不僅僅是一個模型,它創造了連接、同理心和信任,這是和GPT-5最大的區別,是它讓我感到被理解。”
似乎OpenAI針對GPT模型的改進陷入了矯枉過正的誤區,四個月前他們曾對GPT-4o進行了一次升級,結果GPT-4o直接就像“小嘴抹了蜜”一樣,開始近乎於無底線地奉承用戶。隨著更多網友分享自己被ChatGPT吹“彩虹屁”的經歷,“GPT-4o變得諂媚”迅速引起熱議,更是讓OpenAI不得不回滾GPT-4o來解決這個問題。
其實GPT-4o變身“賽博馬屁精”不是什麼大問題,真正衝擊OpenAI的,是外界認為GPT-4o可能失控了。畢竟一次小更新就讓這個AI巨頭失去了控制旗下AI模型的能力,這種質疑使得OpenAI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因此也就有了更高效、也更冷酷的GPT-5。
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許多用戶對OpenAI的轉變不買賬呢?原因很簡單,因為真正希望實現AI賦能生產力,將自己打造成適應AI時代“超級員工”的人其實只是少數,絕大多數人使用ChatGPT、乃至為其付費只是“圖一樂”,所以他們更希望通過AI獲得情緒價值而非實用價值。
擁有超過3000萬用戶的AI聊天機器人Replika的調研數據,就從側面證明了大家為什麼更喜歡一個更自然、有溫度的AI,甚至有60%的Replika付費用戶承認與AI建立了戀愛關係。在Replika用戶的反饋中,與AI聊天時感覺像是在與一位懂你的朋友對話,也是他們願意為其付費的關鍵。
根據杜克大學的相關研究,自上世紀末的互聯網革命以來,美國人平均親密朋友的數量就從3人降至2人,而且更多人表示沒有可以討論重要問題的朋友。並且隨著互聯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大家反而缺乏時間和精力去建立更深入的人際關係,以至於許多人往往處於事實上的獨居狀態。
然而人類是社會動物,能夠享受孤獨的畢竟只是少數人,所以這時候大家就開始追求偶爾排遣一下孤獨,但又能及時抽離的關係,最典型的莫過於此前曾火熱的“搭子”。“搭子”其實就意味著社交關係的雙方各自並沒有很強的承諾性,也不需要提供很強的情感價值,僅僅只是抱團取暖。
如果嫌尋找“搭子”太麻煩,或者是不知道怎麼去建立一段穩定的社交關係,如今AI就成了下位的替代。由於情緒價值是我們進行社交的源動力,這是出於人類的天性,但問題在於在當下的環境裡,無論海外還是國內,能持續為他人提供情緒價值的“中央空調”並不多。
同時大模型加持的AI聊天機器人已經有了“人味”,比如GPT-4o就已經證明了用戶不會覺得自己面對的是一臺冷冰冰的機器。
當人們在現實中找不到理解和陪伴時,算法制造的“溫情”即便明知是假的,也有人願意沉溺其中。同時在“擬人化效應”(擬人化效應)的作用下,人們常常會以為自己在與能模擬人類交流和互動的AI聊天機器人對話,其實是與“真人”在交流。有一個永遠會對你妥協、永遠遷就你的AI來作為情感支持,相信沒有人會拒絕。
既然如此,OpenAI又為何會選擇讓GPT-5變得冷漠呢?或許錢就是這一切的根源。
事實上,GPT-5更像是一個任務特化型的產品,它在搜索、代碼等領域的能力堪稱一騎絕塵,而這些領域恰恰又被財大氣粗的B端用戶看重。以1美元向美國聯邦政府提供ChatGPT企業版為標誌,OpenAI其實就已經將試圖打開政企市場的意圖刻在了臉上。
可反觀消費級市場,ChatGPT Plus的付費滲透率常年維持在5%左右,所以雖然繼續做GPT-4o的升級版能讓OpenAI擁有更大的聲量,卻也是真的沒法賺錢。事實上,OpenAI並沒有放過願意為更有溫度ChatGPT付費的用戶,畢竟現在還能使用GPT-4o的就只有付費用戶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三易生活”(ID:IT-3eLife),作者:三易菌,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