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金融行業正在從“承諾”走向實施:風險加權資產、代幣化基金和鏈上國庫的出現,帶來了真實的資金流動、真正的合規性,以及對足夠法律清晰度的明確需求,而不是等待完美的框架。
統一的全球標準聽起來很有吸引力,但現實金融市場卻支離破碎。市場需要的是最低限度的清晰風險定價,然後逐步迭代。
- 代幣化的規模預計很大,但目前只有500億鎂左右;動力來自於制度的實施和足夠的法律清晰度。
- 等待完美的全球框架是令人麻痺的;進步需要迭代,並在每個領域應用可行的指導。
- 顯然,儘管不完美,但它釋放了資本:下降了法律的不確定性,降低了合規成本,上漲了跨境流動性。
RWA、代幣化基金和鏈上國庫券有何變化?
新的動力來自真實的業務、真實的現金流和真實的合規,而不僅僅是口號。大型機構已經測試並推出了產品,為服務於現實世界資產的鏈上基礎設施帶來了信心。
2022年,BCG估計,到2030年, 代幣化的總規模可能達到16萬億鎂(BCG,2022,根據Ledger Insights)。到2025年,其市值僅為500億鎂左右,但代幣化貨幣市場基金和鏈上國庫券已經形成,標誌著其進入成熟階段。
貝萊德等大型企業及其代幣化貨幣市場基金的出現,以及使用 USDC 作為鏈上國債事實上的結算層的趨勢,表明了基於真實需求和更清晰的監管渠道的增長。
為什麼進步需要迭代,而不是完美?
金融的未來是數字化的,但實施需要遵循一個測試和調整的週期,而不是等待一個“完整的美國”框架。框架要足夠清晰,才能幫助組織逐步評估風險並分配資本。
組織對不確定性過敏。等待“完美”會阻礙進步。理論完美主義的做法阻礙了實施,而市場需要的是清晰、可操作的運營指導。
傳統金融是碎片化的:歐洲的巴塞爾協議III與美國的銀行法截然不同。加密並非“特別碎片化”;它是一種普遍現象。因此,要求建立一個“一刀切”的全球框架只會減緩進展。
統一的全球法律框架現實嗎?
不。每個地區需要最低限度的透明度才能確保安全運行。碎片化是全球金融的默認狀態,市場就是在這種狀態下運作的。
在美國,根據現行法律,代幣化股票被視為證券。在歐洲,MiCA 為 DeFi 創造了一個通用但有限的“策略”。新加坡允許機構投資者發行代幣化債券,但限制散戶投資者。這是一種自然的演變,而非失敗。
最大的問題與其說是法律上的模糊性,不如說是市場基礎設施的缺乏和需求的旺盛。“軌道”已經到位,但缺乏交通。市場可以在監管不完善的情況下正常運轉;但如果所有人都被排除在外,市場就無法正常運轉。
區域 | 未決的法律地位 | 範圍/註釋 | 來源 |
---|---|---|---|
美國 | 代幣化資產被視為證券 | 應用當前證券框架,按產品許可 | 證券交易委員會 |
歐洲聯盟 | MiCA 監管數字資產和服務提供商 | 穩定幣的範圍明確,DeFi 的範圍有限 | MiCA(歐盟) |
新加坡 | 為機構投資者提供代幣化債券/基金 | 試點計劃、散戶限制 |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 |
等待的代價是什麼?
拖延並非源於反區塊鏈情緒,而是因為沒人願意為那些可能被追溯認定為非法的資產進行核算。“等待”的代價是機會成本和上漲的合規成本。
銀行在他們仍視為利基市場的系統改造上花費了鉅額成本。在許多司法管轄區,一些牌照的缺口就足以讓他們望而卻步。
不確定性增加了法律諮詢成本,迫使業務部門分離,並擾亂了跨境流動性。每個地區都成為一個法律“雷區”。這是一個制度基礎設施節點,而不僅僅是技術問題。
為什麼儘管不完美,但資本仍然沒有解鎖這一點卻很明顯?
傳統資本市場幾十年來一直在異構框架下運作。我們需要一個清晰的基礎來衡量和定價風險。價值約60萬億鎂的金融“影子”體系仍然與官方框架並行運作。
這並不是提倡不加區分地放鬆監管。反欺詐和投資者保護固然重要,但並不需要“無縫銜接”的全球框架。規則可以根據實際數據逐步發佈、調整和收緊。
對於監管機構而言,當務之急是發佈可重複、可更新的指導意見。對於金融機構而言,最大的風險是遲到。對於建設者而言,應在現有框架內運作,同時積極主動地提出漸進式改進建議。
監管機構應該做什麼?
優先考慮“可操作的清晰度”,而不是等待完善。發佈規則、受控測試以及基於市場數據的更新有助於儘早釋放資金。
分階段實施有助於防止欺詐、保護投資者並鼓勵創新。市場需要制定里程碑來做出決策,而不是從一開始就沿用所有美國退稅條款。
金融機構應該怎麼做?
選擇具有可行指導方針的地區進行試點,並根據法律成熟度逐步擴展。通過標準化合同以及集成託管和身份識別基礎設施來優化法律成本。
先行者將受益於早期流動性、更好的資本效率和運營數據,以便與監管機構進行談判。
加密貨幣構建者應該做什麼?
設計“默認合規”的產品:基於風險的授權、訪問控制、透明報告。與監管機構進行早期對話,進行範圍測試。
關注真實貨幣用例:貨幣市場基金、短期債券、供應鏈信貸;優先集成機構響應的識別和託管標準。
標記化解決了什麼實際問題?
解決三大痛點:結算時間從秒級縮短至數天;對賬和對賬環節的資金佔用;以及監管邊界帶來的准入障礙。如果操作得當,代幣化上漲資金效率,並擴展准入範圍。
穩定幣就像一張“藍圖”:哪裡有指引,哪裡就會加速上漲。代幣化證券可以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儘管框架尚不完善,但依然清晰明瞭(波士頓諮詢集團,2022;歐盟MiCA;新加坡金融管理局)。
現實世界的例子:主要理財推出的代幣化貨幣市場基金,以及使用 USDC 作為國庫資產的鏈上結算層,都在監管框架內進行。這表明存在真實的需求,並存在真實的收入模式。
從理論到實踐:行業下一步將如何發展?
該行業已從投機性的“meme”轉向正利潤和鏈上現金流業務。那些敢於在清晰框架內運作、不斷發展的人,將塑造金融的下一篇章。
進步源於動力,而非完美。如果我們等待一個“大師級”框架的出現,數字資產革命將停留在理論階段。先從有效的框架開始,然後不斷迭代和改進。
常見問題
什麼是 RWA?它與常規數字資產有何不同?
RWA 是以代幣為代表的現實世界資產,例如債券、房地產、貨幣基金等。與 Utility 代幣不同,RWA 與現實世界的現金流和法定權利掛鉤,需要嚴格合規。
為什麼不等待完善的全球法律框架呢?
資金融資分散。最低限度的透明度有利於風險衡量和早期實施,而等待“完美”則會導致市場癱瘓,並錯失流動性。
MiCA 能解決 DeFi 問題嗎?
MiCA 為歐盟的數字資產和服務提供了重要的框架,但僅限於 DeFi。這是基於現實世界數據進一步擴展範圍的第一步。
參與代幣化最大的風險是什麼?
區域監管不確定性、合規成本和跨境運營風險。選擇具有明確指導方針、標準化合同和風險管理的地區來下降風險。
哪些例子清楚地表明立法促使了收養?
穩定幣:哪裡有指導,哪裡的採用就會爆炸式增長。代幣化貨幣市場基金和短期債券在可行的監管走廊(例如波士頓諮詢委員會 (BCG)、歐盟 MiCA、新加坡金融管理局 (MAS))下也會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