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股市上漲,比特幣下跌:為何加密貨幣無法匹敵黃金的勢頭

本文為機器翻譯
展示原文
  • 由於可靠性方面的擔憂和通脹對沖偏好的變化,機構青睞黃金而非比特幣,因此全球股票表現優於加密貨幣。
  • 10 月 10 日之後,比特幣 ETF 的流出量超過 10 億美元,表明在市場不確定性的情況下,機構出現拋售和獲利回吐。
  • 交易所層面流動性壓力的傳言表明強制去槓桿,增加了下行壓力並削弱了加密貨幣投資者的信心。

全球股市上漲,比特幣卻跌勢不減。由於可靠性存疑、ETF 資金外流以及各交易所隱性去槓桿的跡象,機構投資者紛紛從加密貨幣轉向黃金



全球市場上漲,加密貨幣卻難以跟上

過去一個月,全球股市表現出令人驚訝的韌性。

受強勁企業盈利和對經濟可能軟著陸的Optimism支撐,以標普500指數為首的美國股市在過去四周上漲了約3-4%。日本日經225指數漲幅更大,約為6-7%,因投資者對新政府下的結構性改革和資本市場自由化的預期感到振奮。就連中國A股也出現了溫和的復甦,上證綜指上漲約4.4%,這得益於政策放鬆的跡象以及政府對重點行業的選擇性扶持。

相比之下,加密貨幣市場則進入了一個截然不同的階段。數字資產領域的領頭羊比特幣(BTC)在過去一週下跌了約3-6%。以太坊和其他主要代幣也經歷了同樣的下跌趨勢,抹去了10月初的部分漲幅。傳統市場與加密貨幣市場之間的分化日益明顯,最近的數據提供了清晰的解釋。


加密貨幣為何落後

10 月 11 日之後,多家機構報告對加密基礎設施的可靠性和數字資產的整體風險狀況表示擔憂。

此次事件恰逢黃金價格再度走強,黃金作為首選的通脹對沖工具,持續吸引著資本。由於通脹數據依然堅挺,且各國央行在轉向寬鬆政策方面猶豫不決,許多資產管理公司更青睞黃金的實物穩定性,而非比特幣的波動性。

這種轉變在資金流向中顯而易見。

自10月10日以來,機構投資者一直是加密資產的淨賣家,比特幣ETF累計流出超過10億美元。這一趨勢反映出,隨著投資者重新評估風險敞口,投機性倉位普遍出現回撤。據報道,不丹王國將價值1300萬美元的BTC轉移到新的錢包,這加劇了市場壓力,外界普遍認為這是在為清算做準備。大約在同一時期,貝萊德向交易所轉移了1.2萬個ETH ,這表明即使是大型機構也在獲利了結或減少敞口。


體制動盪與暗流

在這些數據點的背後,交易圈內的傳言暗示了更深層次的問題:一個或多個場內機構可能面臨內部流動性壓力。

雖然尚未有官方聲明證實市場崩盤,但謹慎大規模平倉的模式暗示著強制去槓桿。一些公司可能沒有公開宣佈陷入困境,而是悄悄平掉槓桿多頭頭寸以償還未償債務——此舉自然會給大盤帶來拋售壓力。

這些發展對市場情緒產生了寒蟬效應。雖然股票市場在可預測的現金流和受監管的透明度的支撐下蓬勃發展,但加密貨幣仍然面臨著信任缺口、不透明的交易對手風險以及阻礙機構採用的技術漏洞。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這種差異至關重要。


風險認知的轉變

此外,加密貨幣與傳統風險資產之間的相關性似乎有所減弱。全球投資者如今不再將比特幣視為“數字黃金”,而更多地將其視為一種高貝塔係數的投機工具,對流動性變化高度敏感。與此同時,在央行購買和地緣政治對沖需求的支撐下,實體黃金已恢復其避險地位。

因此,當投資者權衡兩種通脹對沖方案時——一種擁有數百年的信任,而另一種仍在治理和基礎設施方面苦苦掙扎——偏好就變得清晰起來。加密貨幣的前景依然光明,但信心暫時轉移到了其他地方。


展望未來

這種分歧並不一定標誌著加密貨幣長期發展的終結。

當過度投機讓位於重建階段時,市場週期通常會重置。然而,從監管不確定性到機構去槓桿等短期阻力可能會限制上行勢頭。

相比之下,傳統股票或將繼續受益於宏觀穩定性和盈利可見性,而黃金則保持其防禦性吸引力。目前,比特幣的光芒已黯淡——並非因為其基本面消失,而是因為信任和時機已轉向在脆弱的全球環境中更受青睞的資產。

簡而言之,世界市場正在向前邁進,但加密貨幣卻在喘息。

比特幣下跌時全球股市上漲:為什麼加密貨幣無法與黃金的動力相匹配〉這篇文章初步發佈於《 CoinRank 》。

相关赛道: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收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