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推】區塊鏈行業到底發生了什麼:關於 1011、SOL、ETH......

Chainfeeds 導讀:

不能驗證的東西,一律認為都是假的。

文章來源:

https://x.com/RR_hodl/status/1979577101440438373

文章作者:

R


觀點:

R:在換手量上,20251011 的 BTC,ETH,SOL 換手處於一個 1% 分位數事件,並不是一個 0.1% 分位數事件,主流幣僅僅清除了高倍槓桿的玩家,雖然絕對數量也並不少,但是從價格表現上依然非常堅韌。表現了長期持有者對幣整體的信心。對於山寨幣,同樣的,雖然價格波動非常劇烈,但是換手整體上也是處於一個 1% 分位數的事件,但是振幅格外劇烈,只要你的錢在合約賬戶且槓桿 > 1.5,基本上很難倖免於難,無論是散戶,二級基金,還是 MM,都是一樣的結局。對於持有現貨多頭,在合約做空保證賬戶沒有風險敞口的被動做市商而言,因為 ADL 的設置和在多個幣種採用了聯合保證金賬戶,價格極端的下跌導致連環清算,賬戶上的倉位不斷減少又無法快速補倉,同時因為倉位減少更無法佈置足量的訂單簿,其他合約用戶因為需要去合約補保證金繼續拋售現貨,導致現貨價格瞬時拋壓巨大而買單約等於 0,導致價格直接下跌 50%-99%。在 2024 年,SOL 的創新不斷,pump.fun 是非常偉大的創新,讓 SOL 成為了 7/24 小時的快速低磨損信息賭場籌碼 / 類股權,SOL 一路高歌猛進。基金會和利益相關方因為解鎖有大量出貨需求,做本幣幣價激勵極大,到處招兵買馬,為 SOL 帶來了最大的活力和最能獲取眼球的 dev,做出了 5-6 個市值大於 1bil 的項目,流動性非常充足。2024-2025 年 SOL 想講的更大故事 Payfi,ICM,CCM,DAT 都沒有成功,除了 memecoin 以外,沒有任何實質創新了。在 2025 年 Trump 幣後,Binance 再也沒有在現貨上過任何一個和 SOL 直接相關的資產。SOL 現在的核心問題是沒有自己的中心化交易所來為其鏈上資產打開天花板創造巨量的財富效應,如果 SOL 繼續是一個賭場定位,沒有了財富效應和流動性,一切都是蒼白的。ETH 經歷了一個從理解、相信、信仰、堅守到懷疑、恐慌、人人唾棄、絕望的完整生命週期,浮籌增加了 DAT、ETF 也就是華爾街的力量來左右漲跌。在 25 年上半年全部 Native 把 ETH 踢出自己的核心持倉,E 衛兵變成嘲諷笑話,抄匯率的玩家一次次的痛打自己的臉。四月後在信息流上端的內幕哥開始建倉,多家 DAT 開始私募,ETH 迅速上漲;5-6 月 Sbet、BMNR 出現,Tom Lee 瘋狂喊單,華爾街正式建倉,群眾質疑中,Native 繼續空倉中,投機客看著一倍溢價的 Sbet 想來打一槍就跑,沒有人真正相信 ETH 的敘事。隨後 Genesis Act、Clarity Act 通過,Native 依然還在生生質疑中看著自己最痛恨的資產無回調瘋狂上漲,只有少部分做嚴肅研究的人明白,這兩個法案意味著美國政府認可了 ETH 的正統性。ETH 在可見的未來的上漲動力或者說催化劑主要還是來自於華爾街和各大法案接下來的通過和落地節奏,以及嚴肅的主要玩家在 eth 上進行真實世界應用(主要是支付、金融借貸和結算)的創新,以及或許有 DAT 的超預期融資 / 買入。

內容來源

mo:在我看來,任何技術浪潮的發展都是有節奏的。通常情況下,新技術興起的第一波應用會非常侷限,而第二波的應用場景會極大拓展。我們可以回顧互聯網歷史上的每一項新技術,都經歷過這樣的過程。比如說,移動互聯網經歷了兩波浪潮:從最初的簡單應用到整個互聯網都搬到移動端,包括短視頻的興起。AI 的發展也經歷了類似的過程,最初它只能解決一些特定的小問題,而隨著算力的爆炸,才帶來了像大語言模型(LLM)這樣的新一輪週期。ZK 也是如此。2021 年左右 ZK 成為區塊鏈領域的一個討論熱點,但當時其實際應用場景非常侷限,主要集中在基於 ZK 的二層網絡上。我們認為,ZK 作為 L2 解決方案雖然是一個很好的應用案例,但應用場景非常侷限,且還面臨著包括 Optimistic Rollup 的競爭。直到 2023 年,ZK 進入冷靜期,但對於我們這種做基礎設施的團隊來說,這並不是問題的關鍵。我們並不單純把自己視作一個 ZK 項目,我們並不是用技術驅動產品,而是通過需求驅動產品。我們想要解決行業中實際存在的問題,而 ZK 正好是解決這些問題的一個有效方案。我們要解決的問題在於,如何讓大規模計算變得可驗證,並且能夠在區塊鏈上執行。ZK 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我們與其他 ZK 項目的主要區別在於,我們能夠讓 ZK 真正進入真實場景和用例。例如,在 PancakeSwap 我們發現項目為不同用戶提供定製化體驗的需求,尤其是需要基於交易量為大戶提供不同的手續費率。這種需求在傳統的智能合約中是無法實現的。我們通過 ZK 技術,讓大戶能夠生成一個關於交易量的證明,然後智能合約根據這個證明來執行不同的手續費率,從而實現差異化的用戶體驗。在與 Euler 的合作中,項目希望能夠不是簡單地進行這借貸激勵,而是能夠通過基於時間加權等非常複雜的模型去更好的分配獎勵,之前這也是無法在智能合約上實現,現在我們也通過 ZK 進一步解決。還有一個例子是 Linea 平臺,它通過 ZK 實現了一個複雜的、基於時間加權的激勵分配模型,保證了激勵分配的合規性、安全性和透明度。這個激勵分配方案無法通過傳統智能合約實現,但通過 ZK 技術,我們能夠成功實現這個需求。從這些實際應用中,我們可以看到,ZK 技術不僅能解決複雜的計算問題,還能幫助實現更符合用戶需求的定製化服務。我們已經有多領域成千上萬的用戶在使用這些系統。所以說我們其實是一個以需求為導向、以需求驅動產品技術發展的項目,我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把 ZK 帶入更廣泛的應用場景,推動 ZK 2.0 時代的到來。

內容來源

https://chainfeeds.substack.com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收藏
評論